第72节(1 / 2)

 圣人。【】他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各种因缘条</p>

件暂时聚合而成,因缘分散,则万物消灭,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p>

即诸行无常;而人生**无限,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生命就是一个无限</p>

痛苦的过程即一切皆苦。人的所做所为业力又可引起相应的果报即</p>

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据所得报应的不同,来世就会在地狱、</p>

恶鬼、天神等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即生死轮回。生生死死,不断在苦海中</p>

浮沉,在轮回中流转,永无了期。只有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敬修持,才</p>

能跳出轮回的樊笼,彻底摆脱生死烦恼。</p>

于是出现了许多信奉佛法的人,在家的称居士,出家的称和尚。和尚是</p>

梵语的译音,意思是“师”,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p>

称和尚,后来泛指一切出家修行佛法者。和尚之所以出家,是因为他们认为</p>

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无</p>

我无欲的佛法修持。为了在修行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他们又组成</p>

了一个个团体,所住的地方就是寺庙。</p>

和尚们每天的生活既严谨又有规律,一般清晨3点,全寺和尚要到大殿</p>

去做“早课”,内容通常是念诵经文,至5点一刻完毕。6点钟左右开始吃</p>

“早粥”。7点时,都要到禅堂静坐,要求保持脊柱挺直,精神集中。11点</p>

吃午饭,午饭后一天一般不再进食,即“过午不食”。然后继续静坐修心,</p>

有时也听修养高深的和尚讲经。晚上7至9点钟,可在自己房中静修,9点</p>

过后,一律熄灯睡觉。</p>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p>

它已与儒、道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稳定的心理结构之一。并渗透到建</p>

筑、音乐、雕塑、文学等各种文化现象中去。</p>

2.佛典和金刚经</p>

释迦牟尼一生宣讲佛法,传播佛教,他逝世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论</p>

教诲收集整理起来,就成了佛典。其中有关佛教教义的论述被称为“经”,</p>

有关戒律的被称为“律”,佛教弟子对经义的补充称为“论”。合称“三藏”。</p>

金刚经属大乘shèng派般若部经典。传说翻译该部经典时,那年</p>

的桃花开了6次。</p>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为borě,智慧之意,</p>

波罗蜜为“到彼岸”;“金刚”有“坚固”、“光明”、“锋利”三种意思,</p>

因此理论上它具有坚固不坏,破一切黑暗、断一切邪见的功用。在佛教徒看</p>

来,金刚经正是这样一部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脱离苦海到彼岸、</p>

成就佛道大智慧的经典。相传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从小家贫、砍柴为生,</p>

就是偶有一次听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大彻大悟的。</p>

金刚经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在中国产生过广泛影响。唐玄宗</p>

为了推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本典籍,亲自进行注释,</p>

颁行天下。其中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明成祖朱棣也曾编纂过金刚经</p>

集注。有的佛教徒甚至把金刚经当作全部佛法的代表来信仰、供奉。</p>

由于金刚经受到历代僧俗的重视,所以它先后出现过六种译本。其</p>

中以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姚秦时翻译的本子为最精善。历代注释金刚经</p>

的本子也有很多。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讲述的金刚经说什么这个注本,</p>

以独特的雅俗共赏,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我们面对深奥难懂的佛经,有豁然</p>

贯通之感。</p>

内容梗概</p>

金刚经是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中首次讲说的。</p>

“树”是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老的园。给孤独为了迎</p>

佛说法,在舍卫园中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场所,但是却属于陀太子所有。</p>

陀太子提出只要给孤独长老能用金砖铺满这块地,他就把地卖给给孤独长</p>

老。没想到给孤独果真做到了。陀太子感动了,愿意和给孤独共同迎接佛</p>

来说法。由于园中的树无法用金砖铺到,因此这座园子便叫做“树给孤独</p>

园”。</p>

这天,佛与1250个常随弟子在一起。到了快吃饭的时候,佛便穿衣持钵</p>

到舍卫城中化缘。然后将乞化到的食物持回“树给孤独园”。食毕、收衣、</p>

洗足。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他的学生须菩提意为道德的至善来向</p>

他请教觉悟成佛的办法。佛便讲了这部金刚经。</p>

佛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变化无常的。如梦;如幻;</p>

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秋晨的清露,太阳一出来就会消散;如雨</p>

夜的闪电,转瞬即逝。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p>

的真正本相。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值得迷恋和追求的。心应该做到“无</p>

住”,即对世界万物都无系无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p>

从这个观点出发,佛也反对偶像崇拜。庙中的佛像并不是佛的本相,只</p>

是让你起诚敬之心的一种象征。只要你心无所住,就能获得真正的佛法。相</p>

反,那些一天到晚只知烧香拜佛,求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的人是永远不可能</p>

成佛的。丹霞禅师在冬天寒冷没柴烧时,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像搬下来劈了</p>

烤火。当家师吓得连说,烧佛是要遭报应的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p>

眉毛当时都掉了下来,脱了一层皮。这就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指</p>

当家师落须眉”的故事,它说明了真正佛法是不能执著于形相的道理。</p>

金刚经认为,虽然一切事物都是变幻不实的,但它绝不是没有。如</p>

果一切都是彻底的没有,那么善事就不用做了,杀人放火也没什么关系了,</p>

因为做了等于没做。一切都是没有吗</p>

佛认为这不是“无住”,恰恰是“住”于没有这个念头之上了。佛所说</p>

的“无住”,是指一切有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有”终归于“无”,“无”</p>

又不断地生出“有”,变幻不停。因此不应过于留恋现实的一切。</p>

怎样才能做到“无住”呢佛在说法的开始已经告诉你了。那就是穿衣、</p>

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做,众善奉</p>

行。佛已摆了一个榜样给你,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p>

泥巴脚,又把位置收拾妥贴,然后自己上去坐。并不要一个学生来帮忙。</p>

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水平和眼光来看,金刚经否认了人类认识有把握</p>

客观真理的能力,把直面人生的现实世界视作虚妄的幻觉,同时它又不肯定</p>

在虚妄的世界背后,是否还另有什么真实世界,从而导致了怀疑一切,否定</p>

一切的倾向,这是值得人们注意的。</p>

精彩篇章推荐</p>

1.前言把什么是般若讲透了。</p>

2.第五品解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句,得佛法三昧。</p>

3.总结论把金刚经经义中的重点提出来,醒人耳目。</p>

精彩语言辑录</p>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p>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音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p>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

佛教常识答问</p>

作者:赵朴初</p>

成书时间:1985年</p>

类别:佛教</p>

版本推荐:佛教青年协会印本</p>

书海领航</p>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影响不断扩大。随着信仰人数的逐渐增多,对</p>

佛法的理解也开始出现分歧。有的仅以自己的觉悟和拯救为理想,称为“小</p>

乘”shèng,意为车小,即自我觉悟和自我修度;有的不仅期求自己的觉</p>

悟和拯救,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兼顾自度和度他,被称为“大乘”shèng,</p>

意为车大,可以载众。后来两教又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影响遍及世界,形</p>

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