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大权(二)(2 / 2)

扶风歌 蟹的心 0 字 2021-11-18

张宾陆遥突然问。</p>

正是张宾。适才这些言语,大部分是行前张宾对我亲口交待。当时石勒本人在场,张宾吩咐完之后,石勒又对我言道,张宾的意思,便一同于他石世龙的意思。说到这里,陆俊看了看陆遥的神色:兄长莫非知道此人</p>

倒是不曾听说过,只是觉得如此衣冠人物竟然从贼,有些感慨罢了。陆遥重重点头,在心底叹了口气。陆遥一贯以来都没有历史名人收集癖,他认为,历史名人之所以名垂青史是个概率问题。湮灭无名的普通人经历同样的锤炼再加上几份运气,便足以替代他们。但张宾这样的超凡出众的人物恐怕不在能被替代的范围。</p>

事实上,若能早些知晓张宾的下落,陆遥毫不介意自己以一次三顾茅庐的表演来表示诚意。可惜,这位在史书上号称: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的大谋士还是加入了石勒麾下。或许张宾也已经看穿了大晋必然衰亡,不愿自己与沉船绑在一起了。</p>

张宾的加入对石勒而言,绝不仅仅是如虎添翼而已,在陆遥的印象中,此人几乎参与了石勒的每一次胜利决策,一手主导了石勒从流寇向割据政权的转变。如果说之前的石勒是陆遥在军事方面必须以十成精力来应对的敌人,那毫无疑问,从此以后无论是军事政治等任何角度的对抗,陆遥都必须要拿出十二成的力量才行</p>

陆遥定了定神,继续道:那张宾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可谓精辟,但最后提出的意见却未免有些羯贼凶暴残忍,行为全无礼义廉耻可言,纵然他们许诺得天花乱坠,我如何能信得过他们何况,我军挥师南下以来,每个人都下定了与乱臣贼子们决一雌雄的决心。若因我胸中一己之私作祟,而被石勒寥寥数语拖住数万之众的脚步姑且不说日后如何面对朝廷,此时此刻,我又有什么脸面正视那些追随我建功立业的袍泽兄弟呢</p>

既然如此,兄长是打算拒绝石勒的提议,全力救援鄄城,与之决一死战么陆俊应声问道。</p>

陆遥默然片刻,抬手放下帘幕,返身落座:道彦,你怎么看</p>

陆遥和陆俊是从兄弟的关系,两人自幼起居玩闹多在一处,后来又共同随在士衡公身侧客居洛阳,不仅情谊非常,彼此的了解也很深。在陆遥的记忆中,少年时,陆俊便是一众陆氏子弟中特别机敏多变的一个。后来天下大乱,不仅士衡公士龙公横死,江东士族子弟宦居北方的人众十之八九凋零。陆俊却不仅能在那般乱局中脱身,短短数年重又身居高位。这过程或许不似陆遥的崛起那般充斥着厮杀和血火,但绝非毫无坎坷的坦途,能够沿着这条道路走来的人更不会简单。</p>

陆遥绝不会将这位从弟当作区区一个传话的使者,他很期待陆俊能给出怎样的意见。</p>

陆俊平静地道:我以为兄长所言极是。石勒骁勇善战狡猾多智,又极擅凝聚人心,他纵横河北中原数载,屡破名城大郡,无人可制;兼且外与匈奴呼应内结王弥为援,声势浩大。东海王与之匹敌不过数月,便有累卵之危,无兄长相助则必然倾覆。他顿了顿,继续道:这时候兄长若能挥师襄助,则幕府有重整旗鼓的机会,中原局势也不至糜烂。凭借这样的功劳,东海王必然对兄长感激涕零。兄长之于东海王,便如韩信彭越之于汉高祖,日后取荣华富贵,便如探囊取物一般了</p>

住了,住了。陆遥喝了一声,打断了陆俊的言辞。他似笑非笑地凝视着陆俊,徐徐道:韩信彭越道彦,你在开玩笑么</p>

</p>

兄长,难道你不愿做韩信彭越么陆俊应声反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