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官员们那一个不是人精,当然看得出来,这两份公文都是吴三桂耍得鬼把戏,第一份明面是向清廷表忠心,实际是那兵势来威吓清廷;而第二份更是假托民意,实际是逼迫清廷承认吴三桂在四川割据,就是一种变相的独立。</p>
如果是在以前,朝廷里恐怕是早就炸开锅了,喊打喊杀声己经响成了一片,但现朝野上下却是出奇一片寄静,谁都不说话,因为现在商家军都还沒有解决,又冒出来一个吴三桂,谁受得了呢?甚致又有大臣向朝廷建议,干脆在北京搜刮一通,然后再退回关外去算了。也有人提议,干脆就给吴三桂封个王,让他去打商毅,两个拚个两败俱伤,还有人认为不如和商毅讲和算了,就像宋金那样南北对持也不错,总之是议论纷纷。</p>
但这两条实在是关系太大,让吴三桂独立,现在清廷里大大小小六七个亲王、郡王,这个口一开,其他人效仿又怎么办呢?还有商毅把清廷的祖坟都刨了,还要和他议和,满族贵族答不答呢,因此代理摄政王的代善招集官员连日讨论,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最后代善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上疏朝廷,称自己干不了这份差事,还是请正牌的摄政王多尔衮重新复出,来收拾这个拦摊子吧。</p>
而代善这一份上疏,不並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这才想原来大清还有这位正牌的摄政王,虽然说多尔衮遭遇到南征的惨败,但也不是沒打过胜仗,不致于一败涂地,而且现在除了多尔衮之外,也确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收拾这个残局了。因此大清真的还少不了这位摄政王?</p>
其实也有不少人正等着这个机会,既然是代善提出来了,自然也就不客气,马上跟着大声疾呼,现在的大清,非摄政王不足以安定局面。一时间奏章向雪片一样飞向朝廷,都是请求摄政王复出的。而皇帝福临和两宫皇太后也有些慌了手脚,也急忙下旨,招摄政王复出。</p>
但这时多尔衮却摆起谱,上奏朝廷,称自己也想为朝廷效力,只是病势尚未全愈,仍然无法理事,因此请暂缓时曰,等病体安复之后,必然会出面报效朝廷云云。</p>
谁看不出来这是多尔衮在拿桩,显然对朝廷还不满意,要讲条件。因此又有人上书朝廷,称摄政王非一般大臣,仍帝师、亚父之尊,当然应由皇帝亲自出面去请,以显朝廷诚意。</p>
福临见了,也只好亲自到多尔衮府里去了一趟,那知多尔衮见福临亲临,虽然连称死罪,但就是一口咬定,自己的病沒好,不能复出。气得福临一甩袖孑,出了王府,回宫大发了一顿脾气。</p>
</p>
但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京城己经传出流言,说商毅和吴三桂已经结成了同盟,要共同举兵北伐。福临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一但商毅和吴三桂真的联起手来,大清恐怕就真的完了,因此也吓得不轻,只好去找两宫皇太后商议。</p>
其实这时就连庄太后有些猜不透,多尔衮这是什么意思,皇帝亲自倔尊去请,也够面子了,要说嫌官小,多尔衮现在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仪同天子,几乎等大清的太上皇了,确实也没法再加官进爵了,难不成多尔衮还要福临让位不成。因此也有些束手无策。</p>
这时皇太后道:“玉儿,我看不访找几个靠得住的老臣来商量一下,多尔衮到底是要什么?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你虽说是聪明,但毕竟只是一个人啊?”</p>
庄太后点了点头,道:“姑姑,你说我也想过,但找谁商量呢?如果是在以前,到是可以去找洪承畴,这只老狐狸一定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洪承畴还在陕北,招他回京至少要等一个月,到那时说不定商毅都打过黄河了。致于其他人,恐怕都一团糊涂,问也问不出一个什么来?”</p>
皇太后想了一想,道:“玉儿,你看范大学士怎么样,我记得先帝在世时候,有什么事情都是和范大学士商量着。”</p>
范大学士就是范文程,在皇太极时代范文程是很受重用的,但多尔衮当政之后,范文程就立刻靠边站了,取代他的是洪承畴和宁完我等人,而范文程也非常知趣,行事也十分收敛,一般从来不主动发意见,有点像代善什么事都不管了,不过他毕竟是汉臣的首席大学士,威信犹在,因此还没有退休。</p>
但庄太后知道范文程绝对是个明白人,或他不如洪承畴那么文武双全,但论权谋政要、官场经验,他实际比洪承畴还要老道几分。因此他一定能够看透多尔衮的心思。于是两位皇太后也立刻下旨,宣代善、范文程进宫来。</p>
因为现在代善还代理着摄政王事,而且他也是爱新觉罗氏里资历最老的人,什幺事也不能避着他。</p>
不一会儿,两位老臣也都先后进宫来,向两宫皇太后见礼之后,皇太后才开口道:“礼亲王,范大学士,现在局面就不用哀家说了,你们说这都火烧眉毛了,多尔衮怎么就是不肯出来呢?难到说大清没了,他就能好到那儿去吗?”</p>
她一说完,代善立刻道:“可不是吗?皇太后,老臣都己经亲自到他府里去找过三回了,可他每次都推说病没好,就是不肯出头。但我看他满面红光的,那儿有半点有病的样子呢?说实话,他不出来,我也没有法子,只能这么硬撑着。” 说着也连连叹气。皇太后见了,也跟着叹了两口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