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贺逢圣的奏折(2 / 2)

就在两人的交谈接近尾声之时,恰好通政司将贺逢圣的奏折给呈递了上来。朱友建见到是贺逢圣发来的,心中哪里还能忍耐得住?可又不便当着黄道周的面打开。不过好在召见已经差不多结束,朱友建就顺势把黄道周给打发走,让他尽快赶赴山东,就任巡抚之职。之后便急不可耐地拆开了奏折,开始读了起来。

只见贺逢圣的这封奏折上边写道:

臣贺逢圣顿首:

至奉皇上圣谕,出使占城,臣战战兢兢,唯恐举措不当,致使皇上筹谋垂成。天幸皇上隆恩浩,臣抵达占城后,宣皇上圣谕,安抚占城国主,扬我大明之威,占城上下无不臣服。占城蒙皇上赐恩,得与我大明互市,其君臣上下无不欢欣,个个鼓舞。待互市一开,数之间就将所携货物交换一空,足见占城君民之。

此次互市,共计换得稻米一百一十三万石,另加占城所答应朝贡之十万石。除留五万石与驻守高平张彦芳部所用外,再加路上消耗及赏赐等,还剩余一百一十六万石。此次出使臣所带之大船计有一百二十艘,共得运回稻米七十万石。

另除占城外,暹罗国亦遣人请与我大明互市,臣不敢自专,已其使者随船前来京师,觐见皇上,其国所请之事,还当由皇上定夺。

然臣以为,自臣出海以来,察各国皆有物产,丰富异常。且东南各国均盛产稻米,若能与之互利往来,则必使我大明受益无穷。故而臣以为,当暹罗国所请,与之交好,可使我大明多一收购稻米之处,亦可稍缓我大明百姓之苦。

皇上明鉴万里,臣自当竭力料理未完之事,以报吾皇天恩!

看完这封奏折之后,朱友建一直担忧陕西况的心总算是能够放回肚子里了。有了这百万石的粮食在手,那么让陕西坚持到秋收之后应该说是没什么问题了。

到那时候只要孙传庭能够把陕北给完全平定下来,那么百姓们只要踏实肯干,不再被蛊惑着闹出什么事端,那么只要范景文认真督导,再怎么样他们也能够把红薯给种进去了。届时只要互市的船队能够再跑一趟,再带回百万石的米粮,想来坚持到明年开也就差不多了。

总之现在的策略就是能拖一年是一年,想要一劳永逸地把陕西的问题给解决,只怕是没有那么容易。君不见即使到了后世,陕北的许多地方仍然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的贫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既然以现在的条件和力量无法彻底根治陕北的问题,那就只能这么拖着了。等时间长了,就算再怎么不济,陕北各地想来也能够把红薯的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扩大了。有了足够的红薯,也就不怕陕西的百姓们吃不上饭了。到时只要能再多坚持几年,陕西总不能还是一直不下雨吧?

真要是到了那时候,没别的办法,只能大规模的移民了。反正这也是自己的原定计划之一,大面积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面积,防止水土继续流失,保持黄河中上游的生态平衡。至于迁出去的百姓,正好到东南亚等地去开垦田地。以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肯定要比现在那里的原住民收获的粮食多,自己也正好不用再为粮食问题发愁了。

而贺逢圣在奏折里提到的暹罗也请求与大明互市的事,在朱友建看来,这其实根本就不算个什么事。自己既然能许和占城进行互市,那自然也不会不同意和暹罗互市,反正这些国家全都有的是粮食,跟谁去做交易不是交易?没道理是你行他不行的。

不过当然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安南。现阶段朱友建肯定是不能许和安南互市的,而且不光是现阶段,即便到了以后也不行。虽说整个东南亚都已经被朱友建给预定好了,早晚都得划入大明的版图中。

但遍观整个东南亚,军事实力最强的还是要数安南。一旦自己答应与安南互市,那不等于是在资敌了?让安南的实力更添一分,那可绝不是朱友建想看到的。更何况大明一旦决定要兵发东南亚,那么安南就是首当其冲,是大明进军东南亚的第一个关卡。

所以对东南亚各国的互市请求,除去安南以外,朱友建是来者不拒。只要你愿意跟大明做贸易,其他的都不是个事。朱友建巴不得用更多的奢侈品来腐蚀这些国家的人,好让自己以后攻打他们的时候更容易一些。至于会流出去的那一些铁器什么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至于说贺逢圣的那点担心,怕会因为大明与暹罗之间的互市,而使得婆阿有什么意见。在朱友建看来,那又有什么好怕的?就占城现在剩的那巴掌大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资本来跟自己去闹?这回若不是自己派兵进驻高平,占城早晚就得被安南给吞并了。所以婆阿和占城人又哪里来的勇气敢跟自己闹翻脸,那不是老寿星吃砒霜,嫌自己命太长了!

再者说了,大明有这么大,生产出来的各类奢侈品仅仅靠内需,那是根本消耗不了的,毕竟如今的大明还是穷人多啊。所以为了拉动经济,还真就得靠出口,只要能多出口一只瓷器、一斤茶叶、一匹丝绸,那都是有可能救活一个大明百姓的命的。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