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贺逢圣的奏折(1 / 2)

 一秒记住!!!【狂沙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

船队从大明起航前来占城时,那是顺风顺水。而现在要返回大明,那就要有些费力气了。不过好在这条路线郑芝龙也走过,虽然不像福建到本的航线那样了熟于,但大致的航向以及可能会遭遇的一些况,他也是比其他人要清楚的。不过由于风向和洋流的问题,返回大明要比来时多花费上一些时间。

但这些并不会影响大局,原本回航的时间预计就需要这么久,况且他们在占城互市所花费的时间,反倒比预计的要少用七八天。真要是算起来,反而应该能提前最少五六天的时间,这倒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船队在进入大明近海海域之后,将会在福州那边暂时停靠,进行数的休整,然后便会继续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一直到塘沽口的码头,再把粮食卸下来,通过陆路运往陕西。

至于为什么不通过大运河漕运入京,一来是因为把粮食从海船上再倒腾到漕运的粮船上,不光来回搬运比较麻烦,而且这之后的一路上也要耗费不小的人力物力。二来嘛,则是朱友建原本就没打算用漕运。原因也很简单,除了漕运的那些弊端之外,更重要的是朱友建一直有心改漕运为海运,无奈朝野上下的阻力都太大,根本做不成。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他又怎么可能会去放过?

而有关暹罗派遣使者请求互市的事,那就不是朱友建关心的问题了。在他看来,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只要东南亚各国愿意,都跑过来请求互市也没问题,自己是来者不拒。他占城会不会有意见,那就是占城自己的事了,跟大明又有什么关系?这好处总不能让你一个人全都占了吧?

不过对于暹罗来使,朱友建也没有表现出十分的和关心。现在是暹罗求着自己互市,又不是自己求着暹罗。更何况在自己迫切需要跟占城互市的时候,自己都没有低声下气地去跟占城商量,而是一封旨意下去,占城最后不就颠颠地答应了吗?

大明乃是天朝上国,自然要有上国的气派,求人这种事,大明是做不来的。再者说,上国的求人,那能叫求人吗?天朝上国的事,怎么能叫求人呢?

所以暹罗使者进京后想要在第一时间觐见朱友建的愿望,自然是要落空了。他们将会由鸿胪寺的人进行先期的接待,安排他们先住下来。至于说朱友建什么时候召见他们,会去如何答复他们的请求,那就是朱友建自己的事了。不过依朱友建这货的尿,肯定是要从暹罗上捞到点好处的,不然那岂不是太便宜暹罗人了吗?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不要说是暹罗人,就连那上百艘运粮的船只都还和他们一起在海上漂着呢!

朱友建能提前知道这个消息,那还是因为先收到了贺逢圣的奏折:船队是在福州停靠休整的时候,奏折就先交给了福建巡抚熊文灿,由他派人,并用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的送往京城。

虽说船运昼夜不停,是要比走陆路快一些。可对比八百里加急,那可就又有所不如了。所以当朱友建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运粮的船队此时才刚刚过了淮河口,进入山东的地界,距离天津都还有好几百里呢。

其实真要算起来,大明朝廷的运转效率是一点都不慢的,除了在通信上的速度确实无法提高之外,在处理政务的速度那可以说是很有效率了。这完全是得益于通政司的快捷高效。

作为大明版的快递公司,通政司那边在收到了贺逢圣的奏折之后,知道这是皇上放在心头的一件重要事。所以他们也是不敢有丝毫的停顿、怠慢,直接就派人把奏折送进了宫中,甚至连内阁都没有过手。

朱友建接到这份奏折时,正在召见准备前往山东赴任的黄道周,对他进行交待和勉励。此时的黄道周才刚刚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十足之时。让他主政一方,以黄道周的为人,再加上自己的交待,想来他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把山东治理好的。

而且在与黄道周交谈的时候,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原本在朱友建看来,以黄道周的这个年纪,至少应该是要跟洪承畴一样,已经在官场沉浮了一二十年才对。可却令朱友建万万没想到的是,黄道周竟然是天启二年才中的进士!说起来他跟倪元璐倒是同科,而且他们这样算起来都是袁可立的弟子。两个人也都在袁可立面前执弟子礼,每每提及袁可立,也必口称“吾师”。

就在这之前,朱友建虽然经常能在朝会上见到黄道周的影,有时还会听到他的发言,却从来没有去看过他的履历。因为这货一直以为黄道周既然年纪有这么大,又居詹事府正四品的少詹事。在官场上怎么说也要呆了十几二十年才对,不曾想今年才是他做官的第七年。不过按照他做官的这个速度,升迁那也是真的够快了。

之前朱友建觉得洪承畴从六品升到三品只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就已经是很快的了,如同坐飞机一样。可现在再去看看黄道周,人家才是真的快,当官七年的时间里就做到了正四品,这真的是坐了火箭啊!

当然了,这也说明黄道周还是有些能力的,不然仅仅依靠裙带关系,或者是几分士林中的清名再加一点文采,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登上高位的。

说起来朱友建对黄道周唯一诟病的就是他上的东林属了,不管他做再多的事,上的东林烙印是无法被消弭掉的。而且他一旦做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东林党人必定会大肆宣扬庆贺,成为他们标榜自己的功绩。可除非自己不用黄道周,不然这就是根本无法摆脱和避免的,思来想去,朱友建也只能是忍着了。

不过好在黄道周倒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对于朝廷的种种弊端,他也是看出了许多,也曾提出过一些建议。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他的许多建议其实并不切合实际。但黄道周也不是个食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朱友建这次召见他,两人的一番交谈下来。黄道周对于朱友建的许多设想与计划还是十分赞同的,君臣这一番的相谈也是甚欢,没有闹出面红耳赤的争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