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劳师远征(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4963 字 2019-11-09

要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中国舰队的持续作战部署时间全部在三个月以最长的超过了半年。也就是说舰队将在海活动数个月之久期间只进行补给、以及在锚泊状态下进行简单维护。

真正的问题在官兵身。

即便在战斗部署状态下战舰也不是时刻处于战斗状态。平均情况下只有三分之一的时候在执行作战任务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干别的比如进行补给比如在锚泊地等待新的作战命令等等。

在这些时候舰队官兵都能够得到短暂休整甚至有机会去锚泊地附近岛屿活动。

也就是说官兵并非时刻都绷紧了神经总会有休息机会。

远航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前往之前没有去过的海域如果航线危机四伏那就更加糟糕了。

说白了关键就在官兵的心理。

不管是在太平洋、还是在印度洋中国海军官兵都知道后方不远处就有海军基地舰队随时可以返回。即便在战斗中遭到重创也能很快得到营救不会存在无路可退的情况。

远征大西洋显然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要知道只要进入大西洋离得最近的基地就在数千公里甚至万公里之外因此舰队处于无路可退的状态之下。对舰队官兵来说这就意味着只要战败他们要么成为海鱼的腹中餐要么被送进战俘营。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对舰队官兵的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以当时的技术新鲜食物只能储藏半个月。为此中国海军的每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都有大型冷库专门用来储藏可以冷藏保鲜的新鲜食物特别是深受海军官兵喜欢的水果与蔬菜。问题是在冷藏状态下也只能保存半个月。也就是说即便快速战斗支援舰携带了冷藏食物在出航半个月之后舰队官兵就只能吃到冷冻食品与罐头食品了而为官兵提供必要的维生素的食品只有两样一是青柠檬、二是战舰培植的豆芽而这两样是舰队官兵最为反感的食物。

显然糟糕的伙食条件对官兵的士气与斗志有很大的影响。

战后就有人评论中国海军能够在大战期间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与其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伙食标准有很大的关系。有人估计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用与官兵伙食的费用占到了作战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以。比如为了让舰队官兵能够在执行作战部署任务的时候吃到新鲜食物中国海军几乎在每一座前进基地都设置了大型冷库而且把新鲜食物的转运周期严格控制在半个月之内。当时为了向前线运送一些容易变质的新鲜食物中国海军甚至动用了军用运输机。

前面就提到战前很多人选择加入海军服役就与海军超好的伙食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在海军官兵中特别是基层水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地区部分在大战期间应征入伍的官兵甚至是盲入伍之后才进行了化培训。对这些人来说丰盛的伙食肯定要比一套漂亮的军装更有吸引力。

当然这些因素都会对官兵的jīng神状态产生影响。

可以说这也是任何一支远征舰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十年前沙俄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灭就与远征数万公里最终以疲惫之师迎战严阵以待的rì本舰队有关。不久前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二印度洋舰队在初战中遭受重创也与远征有关。

这样一来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显然最理想的选择是走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之后可以在意大利休整然后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大西洋。如果德军能够在多佛海峡里清理出一条航道舰队甚至没有必要绕过英国本土。当然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欢迎中国海军的远征舰队则可以在北非的大西洋方向获取一座港口做为前进基地。

问题是最理想的选择往往是最不可能的选择。

关键就在苏伊士运河。

当时德军还没有进军中东而中国陆军还在两河河口离苏伊士运河都不算近而英军则在步步退缩之后已经把重兵集中在了巴勒斯坦地区。英军仍然在坚持主要就是不想让苏伊士运河全部落入敌手。

此外就算占领了运河东岸地区舰队也未必能够经运河进入地中海。

别忘了英军早就在运河里布设了大量水雷仅清扫这些水雷就需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

那么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成为了第四舰队远征欧洲的为一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