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是因为,其人长得很有特点——瘦,格外地瘦,不是那种刀削斧砍的瘦,倒像是营养不太好的瘦弱。</p>
没存在感则是因为,陈栋讲学时惜字如金,除了释义从不说多余的话,整个人内敛而深沉。</p>
陈栋回道:“微臣,嘉靖四十四年一甲进士第三”</p>
不等朱翊钧一一问过去,剩下的讲读官们,各自报上出身。</p>
朱翊钧很有耐心地听着。</p>
眼前这些人,便是大明朝的“储相”,或者说,少壮派的领衔人物。</p>
如今他既有锦衣卫保驾护航,又得了高仪认可,是时候尝试接触这些文官中坚了。</p>
诸多讲官逐一报上出身,朱翊钧尽数记在心中。</p>
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马自强、陶大临:“马学士与陶学士昨日告了假,本宫听闻,是去礼部部议了我皇考的谥与庙?”</p>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答道:“殿下,确有此事。”</p>
谥号和庙号,是对一名皇帝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p>
好,还是坏,总要有个说法。</p>
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劝进,笺上撰词有一句“国家之兴越二百载,贤圣有作盖六七君”。</p>
国朝至今十二代,历时二百年,可以称为好皇帝的,大概六七人。</p>
至于其余的皇帝?那就在尽不言中了。</p>
为什么好皇帝是六或七呢?</p>
就是因为大行皇帝,还没有盖棺定论,贤与不贤,尚在两可之间。</p>
朱翊钧沉吟一下道:“既然说到此……”</p>
“本宫跟随各位先生,修习大学、尚书,先古圣王之故事渐渐知晓。”</p>
“若以四书五经观之,诸学士会如何评述我皇考呢。”</p>
从你们儒家经典的角度出发,会怎么评价先帝呢?</p>
二人听了这话,只觉头皮发麻,这种大事,经过部议和廷议,那就是全体文臣的意思,怎么议论都不怕。</p>
但现在皇太子私下问到个人头上,能怎么答?</p>
谁敢梗着脖子说你爹荒怠政事,沉迷女色,壮阳药吃多了死在女人肚皮上?</p>
除了说好话还能说什么?</p>
陶大临悄然后退一步。</p>
马自强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说道:“殿下,昨日只是在整理大行皇帝的功过行迹,还未议论妥当。”</p>
朱翊钧摆摆手道:“不是正经议谥,只是从做学问的角度,简单评述一番。”</p>
“本宫继位后,也好择善而从,择不善而内省。”</p>
马自强立在当场,额头逐渐冒汗。</p>
朱翊钧很有耐性地看着他。</p>
马自强斟酌好半晌,才开口道:“大行皇帝,自然是圣德之君。”</p>
几位讲官无论作何想法,都纷纷点头。</p>
朱翊钧追问:“圣德在何处?”</p>
他并不是要插手先帝的谥号,他只是想趁着这番问答,熟悉文官的生态。</p>
更准确的说,他想从对先帝的评价中知道,在这些内阁预备列青壮派的眼中,究竟什么才是好皇帝。</p>
内阁几人,包括六部,虽然掌握大权,却总归年事已高,反映不了这些青壮士人的思潮。</p>
毕竟,演戏,还是要先问问观众们喜欢什么人设的。</p>
马自强含糊道:“大行皇帝,端凝厚重,不诛杀而自威,沉潜静密,乃是仁君。”</p>
朱翊钧身形一顿,过了一会才点头。</p>
这马自强,说先帝是個敦厚之人,脾气好很安静,不靠杀人来伸张权威。</p>
当然,这也是在暗讽世宗皇帝,靠着杖杀朝臣,展示威严。</p>
拉踩好啊,拉踩至少说明是真心话,看来这马自强很不满专权擅杀的皇帝,那大概是喜欢孝宗皇帝那一款了。</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