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2 / 2)

汉末卫公子 夏门 21865 字 2019-09-25

曹操的荀彧,孙坚的张昭,两个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阵营魁,有他们两个在,就足够分担掉无数主君的压力,而他们的地位,才干,气质又具有那种领导百官的能力,放到大汉来说,就是承相,放到大明来时候,就是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统御百官,治理天下。

正是有荀彧和张昭这两个人的存在。所以曹操能够将大半的精力都用来和河东对抗,即便后方都已经乱得不成样子了,却依旧没有爆出什么动荡的迹象,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人,号称王佐的荀彧,荀文若!他一个人就足够将后方经营得稳如泰山,即便其他人捅出什么篓子。他都能充当一个及时的救火队员。将情况稳住,王佐之称,在卫宁看来,绝对不是夸赞,这只是一种事实而已!

而张昭,卫宁觉愕同样是不逊于荀彧的,内事不决问张昭,这已经是无数人耳熟能详的话了。他也如同荀彧在曹军中的大总管地位,在江东,他当仁不让的成为谋臣之长,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江东的稳定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团结力,将所有谋臣拧成一股麻绳支撑着孙坚在北方的征战,支撑着江东对山越的平叛,还压制住任何反对,不和谐的声音。不单单是如此,最难能可贵的是。张昭不单单在支援战争中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管理能力,而进入战火中的江东展,却更是没有放缓增长的度,这才是张昭那可怕屈一指的内政能力。在战争状态中还能快的展民生,这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了。

相比较起这两个人的存在,河东的相形见拙也就越明显了。

卫宁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格的百官之长,所以当翼州出现问题的时候。只能飞报给他,他再从中定夺应对,所以当雍州内需耗尽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措施来进行虚弱期的反弹,”

河东一直只是靠那么几个人分别治理各州各地,如吕虔,如刘晔都是这些人撑起了河东的快展,他们个人能力相当出众,可是没有一个有效的统筹,还是输给曹操和孙坚。以至于这两家在河东快展的时候,还能保持着足够的力量进行抗争,以至于现在战争竟然还会陷入僵持阶段。

要知道,以整个,北方。十个州的力量来压制,都还打成现在这样。不免让卫宁有些丧气。另外个时空。掌握了雍州,关中,充州,豫州。徐州,青州的曹操都被袁绍这个北方霸主压着打,甚至都差点萌生了投降的心思呢!虽然很大部分原因是曹操才经历过无数大战,而关中。雍州,青州等地都是百业凋零给不了他帮助,袁绍确实养精蓄锐多年又比败给卫宁的时候地盘更大,兵源更加充足。但归功那场战争,不难看出,荀彧在其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可以用句私心的话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官渡之战的决心,没有荀彧,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没有荀彧,也就没有击败袁绍之后飞的扩张。

一个承相之才的作用,或许在当初的割据时代并不重要,可是当局势已经明朗了之后,就显得尤其重要。他们有天生的领袖魅力,让群臣折服听从他们的调度,他们更有天生的才干,有效率的利用手上的资源并且将之作用以最大化,统筹所有事务,变成一种有规律,有章法的行动,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曹操有荀彧,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即便是许多次偷袭,都没能动摇他的根基,而日后的赤壁之败。也正是因为底子坚实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战败也不会让北方乱了起来。

孙权有张昭。孙策的死对于蒸蒸日上的江东来说,打击无疑是异常巨大的,而本身年纪太小许多事情上的经验完全不够,完全不能收服住江东的人心,是张昭和周瑜在内,在外将他的地位稳固。当然张昭唯一的污点也是在赤壁之战对于孙权投降的建议,但是,当孙权否决了他的进言后,这个江东大管家却也并没哼哼所抱怨,反而卯足了气力为江东提供起了稳定的作战环境,要知道。在当初曹操近百万的大军压力下。江东没有动乱简直都让人怀疑先前那些投降派只不过是一场玩笑,要知道,官渡之战,就算是曹营中都有不少人暗中给袁绍上书投诚呢!

可是,这就是张昭的力量,稳固局势的无与伦比的力量,虽然这力量还是取巧借了江东那独特的士林体系,可却也异常可贵了。

终于,当刘备结束他的流亡安涯的时候,出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诸葛亮。在后世,许多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不论是谁,都无法忽视它内政上面的伟大建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否认,如果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日后的蜀汉。

就是因为刘备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找到了一个让他凝聚在一起的一干大将良才挥最大用处的人。

诸葛亮就如同一个高效的计算机,让刘备那贫乏可怜的资源竟然爆出了让人惊叹的能量,不单单从江东手上虎口夺食拿下了荆州,便连蜀中也一口吞下。而刘备从一个流浪军的身份,完成这让人惊叹的几级跳,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做到这一切的,自然不是那并不出众的统御能力。恰恰,就是诸葛亮那让人惊叹无比的才华。

卫宁当年也是如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以一敌百的猛将仰慕过,对将对手玩弄在股掌之间的谋士,对曹操,刘备,孙策建古下庞大的割据势力而羡慕进洲江,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拥有一批高级的谋士,一批作战勇猛的大将,逐鹿天下就是理所当然。而这种认知。还是建立在这乱世上此起彼落战争的一次次胜利。

可是,当这么多年过来,河东飞展了起来,当初网罗到的那么多谋士,猛将的确完成许多的丰功伟业,但是,也让卫宁现了每一次战争背后的真实。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挥出了历史上全胜时期的力量。假如,不是曹操人才调零。假如,不是江东过于偏僻,假如。不是他抢占了太多的先机,这今天下,到底会是什么样也难说。

而就是如此,曹操在每一次伤痕累累后都能飞快的再度崛起身姿,孙坚再夺下贫瘾的江东土地后,竟然能够一跃成为可以和河东顶嘴的坏小子,这却是板钉钉上的事实。而河东,如果不是凭借优秀人才的数量牢牢的占据了优势,又经历了几次不算失败的改革,否则,就单单展上面,恐怕不单单还保持住领先。恐怕被反都是有可能的。

或许河东唯一还能保持全胜力量的就只有郭嘉这个总是随心所欲,并且站在河东顶峰的家伙了吧,而其余受到掣肘的人们,有多少人能够挥出本来的力量?事实上,也哼哼人察觉到了问题,但却没有任何人愿意提出来,因为,这个位子;他们都很渴望,又同样不希望被领导的是自己,先提出问题的人,不一定会被青睐,自己做上去,也不一定会适合,,

于是,河东那个,本来应该有的真正的席谋士,却一直悬空,郭嘉只能算如同荀攸在曹操军中一样。在军事上坐个第一把交椅罢了。

一个帝国的崛起,当然需要一个合格的宰相,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人人都称赞帝王贸明的时候,有多少人现了,哪一次盛世,没有一个赫赫威名的相国?而历史上。却有普遍认同的明君,却没有做出符合明君身份的事业,缺的,就是一个能够和他形成默契的名相啊!

这种名相不不是意义上的承相。辅等等职位,而是一个人,一个,可以帮助帝王完成对天下的策划。对所有人的统筹的能人。

当河东敲响了征服天下的战鼓,卫宁避不可免的,便察觉到了河东如今的软肋。

是的,这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心病。

事实上,河东可以当一时承相的人并不少,但是并不会如同荀彧,张昭,诸葛亮这样将这个位子坐到最好。

河东的必须长久下去,也必须稳固下去,如果再给他许多年的时间。他将有足够的时间挖掘到这样的人才,事实上,诸葛亮的成长也将会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也未必不会成为河东的栋梁,虽然一今年轻人将要把河东向上攀爬许多的时日,也很可能诸葛亮完全无法忍受自己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但并不妨碍卫宁对未来的憧憬。

可是,时不予他,这一切都只能给让卫灌自己去做了。

当然,还有一个希望,促使着卫宁避不可免的有了一些想法,是的。他不会等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出世,但另外一个让他也敬重不已的长者,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目标。

或许自从以卫宁的身份开始对天下的角逐开始,他从曹操当年的敬畏,对董卓的恐惧,对刘备的防备都已经开始变得淡薄无比,但不可否认,当年的阳翟求学,或许是这具身体三十多年来,最值得回忆的。

而就总是有那么一个如同大哥一样。永远充满了慈厚,包容之中却是深深的教导,在他,在郭嘉的心里。一直占据着一份重重的位子。

固然,他们分道扬镰,成为战场上的敌人,但是,并不妨碍,三个,人那份充满真挚的感情在其中。

或许,这便是荀彧的魅力,他的年纪并不大,但是,就算是年纪比他还大的人在他的面前都理所当然的将他当做忠厚长者,荀攸比荀彧联年纪还大,因为辈分的缘故还是他的子侄,可是,荀攸却依然对这今年轻的堂叔充满了尊敬,不是因为辈分的差距,却是因为气质上的天然。

所以,当荀彧看破卫宁的计划开始。他并没有如同那些人以为的对荀彧充满了愤怒,却反而有那么一丝轻松。

是的,就连卫宁都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场关键大战上,自己被敌人看破了虚实,竟然还有这样的想法。

可是,或许因为就是荀彧,卫宁才觉得理所当然吧。

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假如。假如能够让荀彧来河东,有他这个能够统筹天下的王佐,河东必然可以让战斗力连上几个台阶,区区天下,何愁不定?

而因为关系上的亲近,他相信。如果荀彧真的能来河东,那么未来卫灌接替他的位子,至少将不会有多少阻碍,虽然荀彧就算来河东,也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何况,卫宁也根本没有灭掉曹操的把握,而这场庞大的战争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而这种伤害,驱之不散,甚至祸及到存亡的关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源水之战,都是赫赫有名”

可是有了希望,终究还是需要尝试一下不是么。

而远在充东的荀彧,显然并不知道那个已经被他打伤了勾结蛮夷标签的曾经小弟,俨然已经将目标打到他的身上,他现在要做的只是将那些河东兵还有肮脏的蛮人彻底的赶回他们该去的地方。

自从将张辽和卫三扫除掉之后。充州已经重新归于平静,虽然这股平静或许是最后一次安宁,倘若充东和充西都不能取得一场值得庆贺的胜利的话,这股沉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压制不了。统筹全局的荀彧。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一天的到来,所以,当清掉了张辽和卫三一样。这个合格的救火队员便心急火燎的向着充东赶去,或许收获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也还是能够刺激一下充州上下对于敌军的信心。

十天的时间会生很多的事情,荀彧几乎每天都有三匹快马保持私夏侯渊的联系,可是自从三天前开始,联系就开始中断了,并不是说夏侯渊那边出了什么问旭,是,黄忠的攻势爆出来的力量只经越热怖,使得好州洲联系已经开始无法顺利接头。

整个柜平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兵马缺少的关系,夏侯渊在柜平和济南都投放了足够多的力量,但这力量并没有多强大,他们的任务除了固守,还是固守!

而除了这两路人马之外,夏侯渊坐镇东阿还保留了三千中军这三千中军的力量将会是将两城连接在一起构成防御带的重要绳索,当然,这三千人,显然也并没有逃过对方的视线,三天前,东阿也开始有河东军开始起渗透攻击了。

不过幸好因为济南和柜平的存在,对方无法跨过这两座俨然被他改造成军事要塞一般的雄城,就算对方能够耗费大量兵马将两城都困死。但只要它们一日不陷落,就能够保持足够强大的威慑力,也就让对方无法大规模的进入克州。

所以东阿虽然受到了河东军的骚扰,以至于三天的时间让他没有再和荀彧联系,可并不代表他就乐意就这样完全为河东所压制。

当然,他也并不是想着进攻之类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给河东军造成障碍就成了。

显然,河东军远道而来,除了黄忠军那边旺盛的体力和战斗意志,以夏侯渊这些年来统御兵马的眼力,很容易的看出,围困济南的那支“蛮人”骑兵似乎并不如同所听的那种凶悍和斗志高昂。

是的,斗志!夏侯渊的想象中。那些在北方无恶不作的野人,最残暴嗜杀,无恶不作,他并没有去过北方,但也好歹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大汉最伟大的胜利就是建立在对匈奴人的战争,而这些胜利能让所有人骄傲,也是因为这些蛮人肆无忌惮的劫掠和侵扰。

而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这些蛮人的作战风格并不难,虽然鲜卑人已经取代了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作战方式还是没有多大改变。事实上,这些蛮人最值的让人重视的,就是他们的斗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物斗。恶劣的草原环境,养成了他们这样凶悍的性格,也让他们无比坚韧。除非是那种极端不利的情况,否则他们都会保持高昂的作战意志。

可是,夏侯渊眼中的那些所谓蛮人,似乎并不如同他先前所了解到的东西,那些人的坐骑显然不是汉土中原可以培育的,的的确确是来自草原上的上等马匹,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也的的确确汉人不同。不过。这些人却还是给了夏侯渊一种感觉,感觉就像他们只是表面上是蛮人。骨子里是汉人一样的感觉,或许只是流着同样民族鲜血的召唤?

当然夏侯渊不是一个谋士,他没有那股想要穿透表现看穿本质的研究心,但是并不妨碍他从这些东西中找到自己渴望寻找到的良机。

相比较起蛮人的残暴,自己部队这两万人在初次见到对方就为他们恶鬼一样的名声有所震慑,真正的曹军主力大多用于抗衡河东大军,拨给夏侯渊的这两万人,只不部分是老兵,其余人却算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固然已经有了曹军一线兵团的战力。但心里素质上还是差了许多。

事实上,当黄忠大军压境,平白又添了这么多兵马,十万余人的数量。五倍于己的实力差距,就是他的觉得心灰意冷还别提这些心里素质远远不如他的士兵了。何况那些残暴的蛮人的事迹,劣迹斑斑,就算是平民百姓也多有耳闻,只是以前距离太过遥远而不当一回事,现在亲身经历了,又在对方如此强势之下,自然而然的便有了那么一丝阴影。

而这些天过去,军心士气的低迷是夏侯渊早就料到的,而济南,矩平两处的激烈大战,更是无时无刻不敲打着所有人的心脏,面对这样的攻势,两城的士兵只有咬牙苦撑。但所有人都悲观的认为,两城的陷落似乎只是时间间题。

或许。还能支撑起他们战斗**的,就是援军的问题。荀彧的三万人,青州调来的三万人,都是支撑他们战斗下去的信念,虽然不知道这些援军什么时候才会抵达。

夏侯渊也知道。如果放任就这样苦守下去,迟早都会因为久等援军不到,而士气越低迷影响作战,到时候,单凭他的威望,恐怕也无力

天。

所以,当对方不停骚扰东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脑海中萌生一个胆大的计划。

他需要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来刺激起全军求胜的渴望,也压下河东十数万大军带来巨大压力,所以,他胆大包天的做出了出城的军令。

出城,不是为了在正面上和河东大军过招,就是他再狂妄,也不会认为以三千人能够做到什么。

所以,他只是为了一次有预谋的偷袭,不大不的偷袭。

事实上,河东十数万人,自然不会是就对半分的去围困济南和柜平。更多的兵马还在后方,随时准备在两城露出疲态的时候动致命一击。

所以前线的兵马,并不多,各自也不过两万人而已。而与之对应的是,在济南矩平后线上,河东军的作战指挥中枢,已经从泰安,历城向前移动到了临济这个不大不小的县城。

临济靠近济水,地势开再,但是因为这里水势太,过湍急,时不时会有洪水上岸,虽然位子不错,可是人口并不多,加上,这里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周围也无险可守。所以也并不得人重视。

不过,在当前这个时候,临济这个既能连接后方历城,泰安,又能控制济南,柜平的小县城,却难得成为了一次作战的中心。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小城毕竟地势太过开阔,而城池又实在太并不能屯放太多的辐重,也不允许驻扎更多的兵马。

所以,河东军大军依此为中心。便向四周一连下放了无数到行辕军塞。

毕竟是在开阔地方上,不会酿成当年长社的惨剧,也并没有连环相依。成了夷陵故事的悲伤,但是,各个营寨的分散,又似乎让力量太过。

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这算是什么破绽。要知道夏侯渊不过两万人而已。一直都被压着打,能够守护住那么久的时间,在河东上下看来夏侯渊就该烧高香了,力量分散纣薄弱又有什么关系。莫非他怀能突破济南。柜平的封躲引后面来?又或是凭借那三千一直都龟缩在东阿不敢探头半步的兵马深入他们的腹地?

这些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是在偏偏就不是他们所想到的。而所谓一直龟缩的夏侯渊,偏偏就悄然无息的弹出了脑袋,而且,那脑袋上还有一张利索的嘴牙。

夏侯渊自然知道,这么多天的骚扰。自己如果悄无声息的潜出城外。肯定会被对方察觉端倪,倘若东阿空虚一个不小心被对方趁虚而入那恐怕才是后悔莫及。

所以,一次成功的偷袭,并不单单只是为了挽回士气,而事实上,他俨然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计划,要给河东军一次迎头痛击。

三天的偷袭,河东军深入到东阿附近的兵马并不多,但也不算很少。多的时候有一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依靠东阿的防御带。如果空虚的话,几百人要夺取城池也并非什么天弈夜谭。

但是对方得频率显得也并不大,似乎也并没想到过有可能从他手上拿下东阿,显然这种小规模的渗透骚扰只不过就是为了牵制他的经历,而更加重要的作用恐怕还是一种监视。从他的反应来观察充东防御的应对。虽然自从翼州兵马入充东开始。他就一直保持沉稳如泰山一样的气势,就是守得固若金汤,让对方无机可趁。

就是这样,敌军对东阿没有抱有幻想又有了刺探的性质,这无疑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构想可以完美的实现。

于是夏侯渊下令让人暗中大量制作军旗,并且开始逐量减少在城墙上露脸的士兵人数,一改以前力主保持东阿兵强马壮的形象。

从第一天开始。城墙上露脸的士兵便渐渐开始减少,而到了第三天。已然从当初那种钢铁墙壁的模样,成了松松垮垮。

那些骚扰东阿的士兵,数量不多。只能偷偷空城。假若有个几百人防御,凭借城墙就能让他们无功而返。而在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后,不过靠几百人就将他们打退。但是。东阿展现在人面前的兵力,让那些退走的河东军心中升起了疑惑。

而这种疑惑回禀到了河东本阵。很快就让人敏感的觉到了问题,似乎,夏侯渊有了什么动作?而在进一步的随机应变前,他们还需要来一点时间确认。

于是,骚扰东阿的兵马越来越频繁。而且数量从当初最多不过一千来人,已然形成了两三千的规模。

当然,两三千人的力量,同样也无法给东阿这样一座大城造成多少损伤,同样毫不留情的被击退。事实上,假如没有一万人的规模,在夏侯渊这样的名将手下,就算三千人。东阿也能保证稳如泰山,甚至,可能一万人都不一定占到什么便宜。

东阿毕竟还是比不得济南和柜平这两座被夏侯渊全心全力打造的完全用于防守的雄城,所以,三千人守护一万人的攻势其实也已经会让他感到吃力了。

河东一方面对东阿的评价自然也不会高于济南和柜平两城,而东阿的存在对于曹军意义重大,对于河东军来说,却还是远远比不上将济南和柜平两根钉子拔出来得实惠。

不过,相对于河东军对东阿的态度。在曹军上面就不一样了东阿后面就是东平,固然让东阿的作用减弱了不少,但东阿却是能够成为一个缓冲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住东平的稳定,同时,东阿又可以作为一个枢纽,在连接济南,柜平的同时,依靠东平源源不断的输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东阿河东不看重,但对于夏侯渊来说,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比这里给适合自己作战指挥。

所以,因为河东对于东阿的不重视。使得东阿有变,所有人想到的不是这座城池的价值,而是夏侯渊那些消失的兵马到底去哪里了。

而几次下来,三四千人都无法威胁到东阿,但却还是让河东不少人惊讶的现,似乎夏侯渊这个该死的缩头乌龟已经不在东阿了,而消失的那些兵马肯定也是夏侯渊带走的。

当即,负责对东阿骚扰的张喜是黄忠提拔自青州的将领,当即便将东阿的变化呈上到了临济,而还没有进一步等候到指示的时候,这员河东部将心中却心思,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将,但河东军军风促使每一个人中下层官员都充满了梦想。而夏侯渊可算是曹军中数的上名号的大好了。

倘若夏侯渊还在东阿,他也不敢有半点妄想从对右手里讨到便宜,要知道,就是这个家伙用两万兵马竟然还能够挡住河东如此强大的十数万强军,单单这点攻击,就已然让张喜觉得高不可攀。

但小人物却也是有小人物的理想,夏侯渊已经走,而手上握有八千兵马的他,却似乎有了一次让他觉得闪耀的机会。

东阿虽然在河东高层上并不算重视。就算能够占领,但是济南和柜平一日没有攻破,大军就一日不能长驱直入,所以东阿看上去重要,但后面还有个东平呢!

但张喜自然不知道河东克东集冉高层的心思,他只是单纯看到了东阿有夏侯渊坐镇,而既然夏侯渊亲自坐镇这里,那么这里就是有价值的。而倘若自己能够趁机一举将东阿夺下来,是否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真正的从校尉一跃成为稗将军,偏将这类真正的将军呢?

河东军重视荣誉,同样也不拘泥于年龄,只要有能力,有荣誉,有战功,就算一跃成为和黄忠,赵云,典韦一个等级的大将也不是没可能。所以,张喜不免心里便有了火热。

在没有等到临济新的军令下来之前。这个来自青州的大汉,又开始展现出了属于青州人的特色,就是直接。

这种直接有的时候很可爱,但是有的时候,却很让人恼火。比如张喜这次,怀着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一下子将手上的八千人全部压了上去”

他却不知道,在东阿,某个面目阴沉的家伙,就等着河东军自投罗网的迎上来,成为自己后续计划最重要的烟雾弹!,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凶叭,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