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1 / 2)

 作者:吴承恩</p>

成书时间:1592年</p>

类别:神魔小说</p>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p>

书海领航</p>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p>

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军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少</p>

时就颇具文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都落第,到40岁才补上一个“岁贡</p>

生”。54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p>

迎,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他的创作,除西游记外,</p>

还有诗文。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志怪小说禹鼎志已失传。</p>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金瓶梅、</p>

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奇书。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p>

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p>

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p>

定。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到</p>

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p>

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全书</p>

共100回,41个故事,于1592年由金陵书商世法堂唐氏刊刻出版。</p>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p>

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建国后,仅人民文学</p>

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各种翻印本、删节本,改编本更是无法统计。历</p>

代评论家对西游记都有极高评价:明代袁于令说:“至于文章之妙,西</p>

游记、水浒实并驰中原。”“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p>

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清代的张书绅称赞西游记:“西游一书,</p>

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圣仙佛邪淫之事。</p>

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还有人说:“西</p>

游记及封神演义,神怪小说之杰作也。其思想之宏阔奇伟,实令人惊</p>

服。”近代思想家鲁迅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p>

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p>

西游记风行以后,对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p>

响。明代,福州地方的人家,户户都为孙悟空设家堂,许多地方还兴建了孙</p>

大圣庙。清代,以西游记人物故事而发明的酒席间的游戏“寻唐僧令”</p>

风靡一时。</p>

西游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游记问世后</p>

的盛行状况,立即引发了沿袭其名的续西游记之风。作为文言短篇志怪</p>

小说扛鼎之作的聊斋志异也渗透着许多西游记的元素,有的故事干</p>

脆就是西游记人物的故事,如“西僧”、“齐天大圣”、“刘全”。伟</p>

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五个回目都提到西游记。清代的张新之说:</p>

“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经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p>

这话虽代表的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西游记对红楼梦的影响已为世</p>

人所注意。</p>

西游记对历代曲艺、戏剧等艺术活动之深之广举不胜举,仅就近年</p>

来,戏曲、电影、电视的创作,西游记便占有很大内容,并一次次在人</p>

民的艺术生活中掀起热潮。</p>

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便早已传到国外,成书以后,更</p>

是迅速走入世界,而且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关注。英国汉学家安</p>

东尼说:“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法国当代比较文学</p>

家艾登堡给予西游记很高的评价,他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p>

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p>

这话虽欠理性,充满个人的感**彩,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游记</p>

在世界小说史上,有它一定的价值。西游记在国外的翻译也浮现出纷繁</p>

的局面,译本非常之多,有全译本,删节本和单行本,另外还有大量有关西</p>

游记的评论、论著。</p>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之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p>

的欢迎,成为一部成人童话,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这虚幻的</p>

迷雾下,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林语堂说:“奇幻小说或曰神怪小说,</p>

涉及到妖魔与神仙的斗法,包罗了民间传统的很大部分。这种传统与中国人</p>

的心灵非常接近。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超自然的东西总是与现实纠缠在一起</p>

的。”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就在于吴承</p>

恩在铺设那些神魔、佛道故事时,总是将超自然的东西与人间社会紧密地结</p>

合在一起,根据人们的愿望和可能,加以演绎。</p>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是宗教史上的创举。而西游记一书已将</p>

主角唐僧换成了孙悟空。读者所关心、所惊叹的也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真</p>

经”已引不起读者多大的兴趣,倒是一路的艰难险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p>

为牵动人们的视线,极尽取经路上的艰难,作者设制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p>

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以反映取经过程中遭受</p>

的磨折和极致的艰辛。“真经”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在中国</p>

人的心灵,一切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实现崇高理想,是要</p>

付出代价,作出努力的。西游记的主题,鼓励的就是“历尽磨难,终成</p>

正果”的信念。人们关注着“八十一难”的过程,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磨折与</p>

“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中国式心灵开始了共同的脉动。</p>

西游记中的天界地府、佛国龙宫的秩序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是人</p>

人都能感受和理解的人间的秩序和人际关系。唐太宗神游地府时,判官崔环</p>

生前因为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所以就为他私改生死簿;至高无上,统领</p>

人、鬼、神三界的玉皇大帝,是一个贤愚莫辨、专横独断的昏君。为了镇压</p>

孙悟空的造反行动,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支持下,设骗局,搞</p>

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唐僧四人历尽艰辛,到了西方“极乐”世</p>

界,可阿傩、伽叶二尊者就是不肯“白手传经”,硬是把唐僧那只“沿途化</p>

斋”的饭碗给勒索了去。在“八十一难”中,出现了无数的妖魔,在这些妖</p>

魔中,凡是仙佛的部下,或他们的亲属,乱世一遭后便被它们的主子以“收</p>

服”为名加以保护,不叫孙悟空打杀。如太上老君炼丹炉前的烧火童子变的</p>

金角、银角大王,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变的黄袍怪。只有白骨精这种无依无</p>

靠的孤魂野鬼,只好死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取经路上,众妖魔要吃唐僧肉</p>

的情节,反映的是明世宗时期统治者和道士们对佛教僧家的迫害。所以,吴</p>

承恩设计的皇帝将佛家真经做为解危济世的偏方,派出佛家弟子西天取经的</p>

情节,便别有意味,是作者对当时灭佛兴道现象的大胆搏击。</p>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表现了他对宗教的理解;至高无上的玉皇是</p>

一个动辄惊慌失措的孱头;道教的祖师是一个被猴子任意捉弄的丑角。吴承</p>

恩虽然对灭佛兴道的现实颇为不满,将“佛法无边”作为颂扬的对象,但佛</p>

在他心目中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释迦如来被嘲笑为妖精的外甥,菩</p>

萨与妖魔鬼怪有说不清的暧昧勾结。在我国明代中叶的意识形态里,明显地</p>

有一股反理学统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所表现的</p>

揶揄宗教的精神,也正是当时思想解放思潮中的一脉。吴承恩在西游记</p>

里表现出的对宗教的理解,使人领悟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天堂冥府,原是人</p>

们意识可以任意创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它使读者都知道神与魔是虚幻的,描</p>

写宗教故事而使宗教丧失了神圣和庄严,描写神魔使人从神与魔的性格与交</p>

际中多少解悟了世态和人情,增进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吴承恩的艺术几乎</p>

从哲学意义上否定了神,肯定了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