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2 / 2)

我们在想: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我对教师们讲述了彼特里克怎样弄懂“副动词短语”这个概念的经过。我无论费多大的力气给彼特里克解释副动词跟谓语动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还是不懂。他按照例句造了一个这样的句子:“пpnдrдon,yhr3a6oлeлaгoлoвa.”我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设法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理。我建议他:“你想一想,有哪些情况是两个动作可以同时完成的:其中的一个动作是主要的,另一个是附加的”彼特里克终于弄懂了这些词之间的意义联系的奥妙。</p>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也会变成“有漏洞的”东西,什么也装不住。记忆力的削弱正是在少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该尽量多地推论的时候,却让他摆脱了思考。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这一点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让他理解某一具体材料,而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p>

数学课对于进行完满的智育能够提供特别广阔的可能性。在完成数学方面的**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着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说是对于少年的自我肯定的指导。在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开始以前,我向教师们介绍了我在数学课和数学课外活动中进行智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孩子们学会了以整体的方式即不进行数的运算来解答应用题。他们理解题意,学习把一道应用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我用一些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去议论应用题的条件。孩子们出声地讲出他们的思路,例如:应当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和乘以2,然后从乘积中减去第三个数,就能得出所求的未知数。在儿童没有学会以这种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以前,是根本谈不上让他们顺利地学习数学的。我开始逐渐地引进字母符号来代替数字,于是对应用题的议论就变得更有趣了。我们由数字的公式过渡到字母符号的公式。在四年级的学年中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理解力最差、思考过程最慢的女孩子华里娅在脑力劳动中豁然开朗的事情。我开始觉察到:在对应用题进行个人思考的时候,这个女孩子的眼神里闪耀着一种钻研地思考的光芒。华里亚终于能够完全**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以整体方式解应用题。这一点成了她的自我肯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华里娅来说,达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她的智力积极性的“起飞”,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消极性时期换来的。过去总好像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妨碍着她的思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女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一定会更快地开展起来。</p>

这种信心终于实现了。数学教师继续进行在低年级已经开始的教育工作:把**解题作为学生脑力劳动的基本形式。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应用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的数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专心致志地思考,深入钻研自己的题目。第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上解了三道题,第二个学生勉强解了一道题,而第三个学生就连一道题也许还没有做完。过去,华里娅经常是最后解完习题的学生之一,然而她有时也能够顺利地完成作业。到了六年级12岁至13岁之间,这种偶然的成功已经被稳定的成绩代替了:数学习题集里的每一道应用题,她都能解答得出。我们研究了这个女孩子的学习情况,看出她身上有一些强烈表现的个人思维的特点。华里娅似乎是分阶段来思考和理解各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实质的:起初她先从思想上把握总的轮廓,把注意力集中在总的轮廓上,然后再转而研究各个细节。我们逐渐地给华里娅出一些极复杂的应用题,她都顺利地解答出来了。到第六学年末,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教师曾经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她的脑力劳动的迟缓性。我们高兴的是,在数学上的成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培养了她的**思考。现在,对其他学科包括语法在内的学习,在她来说也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p>

在对脑力劳动的指导中,我们还考虑到少年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我在研究真理,我在发现真理,我要使它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课的上法时,就有意识地让少年从具体、直观的客体中看出理论的规律性、依存性、关系、规则、定律等。几何形体的模型、机械模型、动植物的标本、器官的标本我们制作这些东西并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演示一下人们已知的真理。我们应当把具体的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像彼特里克、尼娜、斯拉瓦等人是尤其必要的。</p>

我们努力把数学思维的这些特点迁移到所有的课上来。抽象概念在少年期的迅速形成,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解剖生理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而使脑的思维能力得以增强。如果不借助抽象概念的形成来发展少年的头脑,他就会好像在智力发展上停滞了:他不能理解理论概括的现实依据,他的语言表达不清,想像贫乏,他的双手不会做出复杂的、精细的劳动动作。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还能够胜任脑力劳动并且从中感到乐趣,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对他来说却变成了痛苦的负担,那么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儿童的智力才能到了少年期好像在慢慢地黯淡下来和趋向迟钝,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p>

当我明白了忽视思维修养包藏着多么巨大的危险性以后,我就决心:必须把“数学思维”这个概念所包括的那种思维特点,贯彻到所有课堂上的脑力活动中去。任何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法则,在学生没有理解的时候,都不应当让他们去识记。不理解的识记在童年时期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则是严重危险的,因为迅猛发育的解剖生理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趋于完成的,大脑这个娇嫩的思维物质任何时候也不像这个时期内这样有可塑性,以及对抽象思维的影响这样高度敏感。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p>

鉴于以上这些结论,我们努力做到处处用心,使透彻地理解概念在少年的脑力劳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根据少年的眼神去注意研究他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力求使概念它们是思维的一砖一瓦被学生所领会,成为他们积极的认识活动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p>

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

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少年的脑的“情绪区域”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来临。教师的话好像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听着这些话的声音的外壳,却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当讲授的内容充塞了过多的新材料,或者教师力求以事实、现象和事件的新奇而使学生感到大为震惊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一切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来看都是很诱人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却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p>

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激发脑的“情绪区域”的问题。</p>

我们首先是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的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的。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我们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没有必要一直去刺激脑的“情绪区域”了。</p>

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顺便插一句:这种调子会很快引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p>

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