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1 / 2)

 的正常的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p>

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进行关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谈话,讨论个别学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鉴定,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力求弄明白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当少年在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对于已知的东西跟未知的东西的相互关系问题也很感兴趣。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完全都是新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材料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本来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就会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我们希望的是:学生和教师好比是在共同构筑一座楼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的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看见整个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这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p>

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需知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个教材,那就既用不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在机械地重复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p>

现在我们来谈谈知识的运用问题。就少年的智育来说,这个问题是极其重要的。</p>

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那些东西,应当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这就要求经常地把知识加以运用。有些人认为,所谓知识的运用,就是让学生间隔一些时间完成一些实际作业如测量、计算一些什么,等等。但知识的运用应当成为一种脑力劳动的方式,成为讲授新教材的本源。我们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p>

在给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或者讲解语言规律性的实质的时候,我在一些场合干脆把一切都讲解得详尽无遗,而在另外的场合则把某些东西有所保留,不把话说完,这正是那些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释的问题。这个方法一经使用,总是能够使学生包括那些理解和领悟得快的学生,也包括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为提高:他们眼睛里发出喜悦的光芒,大家都想对教师讲课中没有阐明的那些问题作出回答。关于学生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的问题,这时在我面前呈现出一幅很具体的图画:学生不仅从我手里接过知识的砖头,不仅考虑应该把它们垒到哪里去,而且还仔细地端详这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砖头,它们是不是用那种构筑一座坚固的楼房所必需的材料制成的。</p>

我们力求这样来组织少年的脑力活动,以便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而兴趣、注意、知识的巩固性等,归根结底也是取决于这一点的。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也就是实践中所说的巩固的实质。所谓巩固,不应当归结为在教师讲完课以后马上就提问学生,而学生就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回答的还是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而中等的和头脑迟钝的学生还需要对事实进行补充的研究和理解。其实能力强的学生也是需要这些的;如果在很长时期内他们掌握一切东西都很轻松,那么他们的智力才能就会变得迟钝。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并不把识记的目的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让他们深入思考上,这正好就是在进行不随意识记。如果把全部精力长期地用在记诵上,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变得迟钝。</p>

我们不允许死记硬背,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教给他们怎样对所听讲和所阅读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在许多课上,我们在讲课开始以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理解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不要记住所有的东西,只要求记住最重要的。学生们以强烈的兴趣来对待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乐于思考的愿望的。少年们逐渐过渡到完成极其复杂的作业:一边听讲,一边把教材的重要的逻辑部分及其顺序记录下来。</p>

65、让学生进行**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p>

大概我们都看到过一种对学校来说很典型的现象,就是许多学校对智力教育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新教材,譬如讲三角函数的概念,学生也仔细地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讲完新教材以后,教师问学生:</p>

“你们有哪些疑问”</p>

教室里没有人吭声,没有人提出问题。于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教材是理解了。可是,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被喊到黑板跟前,让他们把老师讲的东西复述一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的,对教材并没有清晰的理解。教师不得不重复地讲解,并且生气地对学生说:</p>

“原来你们什么也没弄懂,那么为什么不把疑问提出来呢”</p>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提不出问题,会使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感到惊奇,其实这是一种毫不足奇的现象。学生并未意识到他们对教材究竟是懂了还是没懂,因为教师在讲课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该教材的思维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有些教师持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p>

一些优秀教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为:让学生先把他们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弄清楚,并且不仅把注意力,而且把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有经验的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所谓详细讲解某一种现象、事件或规律性,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教材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够**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同样详细的解释。我们帕夫雷什中学的一至四年级的女教师维尔霍汶娜,在算术课上就只讲解新类型应用题的条件。她在自己的讲解中主要依靠学生**地开展脑力劳动,其目的在于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找出来。教师越是能完满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对他们的脑力劳动的最终目标就认识得越清楚。女教师维尔霍汶娜特别重视让学生自编新的算术应用题。她向学生提示各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易见的依存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学生很愿意做这种作业,它能增强学生对周围实际现象的兴趣,发展他们看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学生**编写和解答的应用题越多,就能越深刻地确立一种信念,即抽象概念都是以具体事物和它们之间现实存在的联系及相互联系为其根源的。</p>

总的来说,由具体的感性的表象向抽象概念、判断、推理的过渡,是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而这一点在小学特别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迅猛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方面数学特别是小学的算术,在智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