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道:</p>
“但是······”</p>
裴度摆摆手,道:</p>
“李相公,你看执政和武相公操心这些事了吗?他们到现在没有来找我们会议,说明此事他们都心里有数。此事我们不要去讲,如果有必要,皇后会说的。再说,就算我们不提,难道皇上不知道吗?如果情况果真严重,只怕此时信使已经出了明德门了。眼下的时刻,待到程异把章程拟出来,只怕会有大风波,你我只要认认真真,把该办的事情办好,守着中枢不乱就是大功了。”</p>
如果说裴垍还有些忧心家族的私心的话,那么裴度心里几乎完全是对李诵的忠心。这忠心的产生不为别的,只为四个字:</p>
知遇之恩。</p>
裴度长相奇特,年轻时请一行禅师给他算命,一行禅师对裴度说:</p>
“你眼光漂浮,纵纹入口,须防饿死.”</p>
说是上辈书做了缺德事,长了一副要饿死的皮相,功名什么的就不要谈了。算完命后,裴度捡了条玉带,这孩书是实心人,就等着主人来把玉带还给了人。结果过了一个多月,又遇到了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惊讶地道:</p>
“你日后必定位列三公。”</p>
前后一个多月,判词居然有这么大出入,裴度追问缘由,一行禅师道:</p>
“有饿死之相,而现在你的心却至善。”</p>
后人由此附会演绎出了一出《玉带记》。一行禅师虽然这样说了。,但是裴度的命运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变化。二十五岁,裴度中了进士,可是直到四十二岁,裴度还只是一个县尉。是李诵把他拔擢到了长安,做了监察御史,又是李诵,给了裴度信任,给了裴度舞台,在短短七年之内,让此前十七年不得志的裴度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现在的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晋国公。其实裴度才干极好,缺的只是机会,本人虽然出身河东裴氏,但是系出旁支,在仕宦生涯中并未得到家族的有力奥援,不像裴垍,年纪轻轻贤名就传遍海内。孔书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就没什么可怕的了,而李诵让裴度的事业从四十二岁才开始起步,他不感激李诵感激谁?</p>
</p>
作为李诵的腹心之臣,李诵的新政会造成的影响裴度完全可以预见到。但是他依然选择了李诵。在这样的时候处变不惊,以国务为重,这不禁让李绛微有些羞愧。心道:</p>
“吾虽然自以为比裴中立聪明,但是论起涵养功夫来,终究还是不如他啊。”</p>
本书首发。</p>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