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分作三大类:一是家庭生产和交换;二是家庭生活,包括祭祀、医药养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修缮收藏等;三是社会交往。

这三大类中,他着重强调的是家庭生产的交换。

比如,一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月,“雨水中,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可种春麦、瓜、芥、葵、大小葱等。

林木方面,可移竹、桐、松等树;蚕桑加工方面,令女红促织布、令典馈酿春酒、作诸酱等。”

农历二月,阴冻毕释。

春分中,雷且发声,玄鸟巢。可种禾、大豆、苴麻、胡麻、地黄等。

到了农历三月,就“清明谷雨杏花盛了,时雨降,可种胡豆、胡麻。

昏参夕,桑椹赤,可种大豆;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利沟渎。

清明后十日封生姜,至立夏后芽出,可种之……”。

崔寔不迷信,所以他的《四民月令》非常务实。

在写到农田水利方面时,他坚持“人力足以改造自然”的主张,极力称颂“史起引漳水灌邺、李冰凿离堆通三江,秦开郑国,汉作白沟”,主张“崇堤防以御水害”。

这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思想,即荀况的《天论》一脉相承的反天命观点。

崔寔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述正月“陈根可拔”时,他自注“此京师洛阳地区之法,其冀州远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

述二月种植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调”。

就是说,对农事操作,要随时、随地、随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有趣的是,以农为本,商业起家崔寔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论》中,却是这么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可见崔寔有着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

崔寔在为母守孝期满升任尚书的这一年,不可避免地惹上了党祸官司,免归乡里。

灵帝建宁三年,患病身亡。

而这么一个出身贵族、官居尚书,有着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农学家,死时却家徒四壁,连棺木都买不起,幸有众好友相助,才得以安葬。

未完待续

求推荐求订阅求收藏。

新人新书,求支持。

第031章预告废凉、废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