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早就料到女皇会发出如此疑问。张家玉在与萧云对视了一下后,随即拱手回复道:“回陛下,臣等也知吴将军曾经迷足失陷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但他如今已浪子回头效忠朝廷,还请陛下给他一次机会。”
看着底下的张家玉为吴三桂进言,孙露的心中不由地泛起了一种怪异的感觉。是啊,历史真的改变了。于是觉得不该太过拘泥于自己记忆的孙露,跟着便一笑道:“卿家不要误会,朕并不是怀疑吴将军对国家的忠诚。朕只是觉得有些意外罢了。”
“回陛下,臣等这次之所以会选择吴三桂出任副帅,并不是说他的能力有多么出众。帝国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帝国现在需要的是优秀的骑兵和骑兵将领。正因为如此臣等经过权衡之后才会决定选择吴将军。”张家玉跟着解释道。
“是的,陛下。正如张将军所言,西北一战骑兵将是战场上的主力。所以吴将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萧云特意加重最后一句的语气附和道。事实上,当初在提议吴三桂之时,萧云也曾考虑过他在甲申之变中的表现。然则中华帝国陆军的强项是步兵与炮兵,而非骑兵。且帝国骑兵又素以轻骑兵为主,除了负责侦察骚扰外,在战场上向来都是协同步兵与炮兵出战的。而西北地区的独特地形却注定了骑兵将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当然以帝国目前的实力来说,并不缺乏善战的骑兵。姑且不论已然效忠帝国的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诸部。光是投降的满州八旗的残部就可以组织出一支强悍的铁骑。然而在帝部上层眼里,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都是异族。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这次帝国所要对付的准葛尔部也是蒙古人。两相比较之下,身为汉人的吴三桂怎么看都要比鞑靼可信得多了。因此萧云这才同张家玉在吴三桂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比在心理上对满蒙各部依旧心存芥蒂的众将领,从小接受56个民族是一家熏陶的孙露自然是不会考虑那么多问题。只是她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萧云、张家玉等人会如此重视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但此刻转念一想,后世美国打个阿富汗都那么的兴师动众。帝部这番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想到这里,孙露当即便夸赞道:“看到诸位不骄不躁,沉着应对,朕颇感欣慰。看来用不了多久帝国的将士就能满足西北百姓们的愿望!”
女皇的夸赞让军部三尚书都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但一旁久未开口的首相陈邦彦却在此时突然进言道:“陛下明鉴,臣以为此刻还未到我朝出兵的时机。”
“哦?陈首相何出此言?”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孙露黛眉一挑反问道。
“回陛下,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朝廷目前还师出无名。”陈邦彦沉着的说道。
“陈首相说笑了吧。陛下御案上摆放的不正是我朝大军兵临天山的绝佳理由吗?替天行道,为民除害这还不够吗?”李海不解的反问道。在他看来女皇面前的任何一份请愿书都可以作为开战的理由,更不用说那双充满挑衅意味的靴子了。须知在海上,各国列强往往随便找个岔就可以开战。管他什么师出有名,还师出无名。
陈邦彦当然知道李海在海上已经养成了不少“坏”习惯。于是他当下就微笑着纠正道:“李大帅有所不知。这陆上作战不比海上作战,海战往往只发生在局部,而陆战却是全面的。帝国一但出兵西北,就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否则就算帝国投下百万雄师,弄不好亦会深陷泥潭不得抽身。陛下桌上此刻摆放的只能算是关内百姓的呼声,而非天山百姓的意愿。更何况天山势力纠葛向来复杂。我朝若是打着帮助黑山派的旗号讨伐准葛尔和白山派,势必会被当地的白山派百姓视作仇敌。如若再给别有用心者一鼓动,便更难保证天山的民心会向着我天朝了。”
给陈邦彦这么一说,弘武君臣们纷纷点头陷入了沉思。正如汉人不相信满蒙的骑兵一样,天山的各个游牧部落对汉人也充满了提防。如何在最大限度上博取天山各派的信任,或许是比消灭准葛尔部更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可就在孙露苦思之际,先前对阿富汗战争的联想,就像灵光一般在她的脑中一闪而过。却听她冷不丁地就脱口而出道:“维和!”
“维和?”众臣一头雾水的问道。
“是的,维和。朝廷以维护天山和平之名出兵准葛尔。言明既不是来帮黑山派讨伐白山派的,更不是来抢夺天山百姓的土地、牛羊的。我中原出兵的目的旨在让天山各方停止屠杀洗掠的行径,坐到谈判桌前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天山目前的教派争端。”孙露得意的解释道。给女皇这么一解释,心有灵犀的文武大臣们的眼中顿时就放起异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