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江南士子(2 / 2)

老王真的可能是冤枉的,你妻子能证明,甚至下水道里掏出来的头发也能证明,但你能信吗?

从那之后,大明的科举就分成了南北榜,也不用彼此竞争了,朝廷定好比例,你们只跟同区域的竞争就行了。

朱元璋稳定了局势后,也觉得对隔壁老王痛下杀手有些不好意思。考虑到当时南方的平均文化水平确实比较高,因此定的比例也偏

向南方。

比例大概是四六开,北四南六,南、北方士子和官员都能接受,由此科举考试进入了一个和平竞争的时期。

但这次嘉靖开恩科,一来鞑靼人围城,南方士子来参加的确实人数少;二来这个恩科大家心知肚明,是嘉靖为了悼念萧风的,而萧风是个地道的北方人。

因此考官在录取时微调了比例,以五比五的比例录取了南北方的士子,此时这三个南方士子,气势汹汹的,就是责问萧风,为何朝廷要坏了规矩!

萧风这才明白赵文华一直强调他是代表朝廷的险恶用心。

若是他闭口不言,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那等于是在江南百姓面前,默认了朝廷这次欺负了南方。

若是他开口解释,那无论解释多少客观原因,南方士子都会有一句话等着他:「当初我们五十一人全部上榜时,你们怎么不说是客观原因呢?」

萧风叹了口气,忽然回头看向礼部尚书:「尚书大人,这是礼部该管之事,不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呢?」

礼部尚书一激灵,顿时脸上冒汗,苦笑着连连向萧风作揖:「大人莫要玩笑,下官身在南京,如今朝廷科举都归京城礼部管辖,下官实在无话可说呀。」

萧风也知道礼部尚书此时是绝不会主动接锅的,他问这一句,也是告诉礼部尚书,老子是在替你背锅,你心里有点数!

「三位士子,恩科并非常规科考,是因时因事而增加的,当初朝廷定下的比例,并未明确声明,恩科也包含在内。」

「大人,可历来的恩科,也一直是按这样的比例啊,这你又如何解释呢?」

萧风笑了笑:「哦?一直如此,就是规矩了吗?那只能叫习俗,或是常规做法,和规矩是不同的。」

举人不服气道:「有何不同,还请大人明示!」

「你是举人,我问你,举人能当官吗?」

「自然可以,只要朝廷进士缺乏,而官位有缺时,就可任命举人为官!」

「那我问你,举人当官,能当到尚书吗?」

「这……并无规矩说不能,自然就能。」

「我再问你,开国以来,有举人当到尚书的吗?」

「……」

举人哑口无言。举人当官,其实本就很难,就是朝廷真缺人了,也只会将琐碎小官拿出来给举人当。

一般来说,举人当官也就是个县令,能升到知府已经是成功人士了,知府以上的凤毛麟角,更别说尚书了!

如果萧风这话再晚问上几十年,举人还能举个例子出来,那就是海瑞海刚峰,举人当官,当到了南京的右都御史,勉强算是达到了尚书的级别。

所以此时举人真的是一个例子都举不出来,只能无奈地摇头。

萧风笑道:「既然举人一直都没当到过尚书,是否就可以认为举人不能当尚书,是朝廷的规矩呢?」

「这……这应该不能。」

「那恩科一直按常科的比例录取贡士,难道就能认定恩科必须按照常科的比例,是朝廷的规矩吗?」

「……不,不能。」

「那你指责朝廷破坏规矩,是破坏了什么规矩?」

举人头上见汗,支支吾吾。眼见这头一炮没打响,他身后两个秀才中个高的那个挺身而出,拱手施礼。

「大人,就算朝廷未破坏规矩,可从常科来看,朝廷也是认可南方士子比北方士子学识更高一筹的。

何以一到恩科,就觉得北方士子可以和南方士子势均力敌了呢?不说规矩,只说常理,大人总得讲理吧?」

举人擦了擦头上的汗,欣慰地看了自己的僚机一眼。小伙子

有前途,你一定能考中举人的!

赵文华也从心急如焚中略略安心下来,这是他的最后一座大山了,想不到自己寄予厚望的举人上来三言两语就被萧风给灭了。

眼看这个高个秀才言辞犀利,有理有据,没准能给自己带来惊喜呢!何况这高个进士脸长眉淡,颇有干爹的风采,不可小视啊!

萧风看着高个秀才,淡然道:「是谁告诉你的,朝廷定的比例,是因为南方士子比北方士子略胜一筹呢?」

高个秀才一愣,竟然有些无语,因为这件事几乎从没有人质疑过,朝廷不是这么想的,为啥要这么办呢?

「大人所问,不言自明,朝廷若非如此认为,何以定此规矩呢?」

「你的意思是,朝廷定了北四南六这样的规矩,一定就是依据北方士子学识不如南方士子这样的事实,是这样吗?」

「这是自然之理啊!」

「你可曾娶妻?」

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神仙脑洞啊?好好地说着科举录取比例,怎么就扯到我又没有娶妻上了呢?

但萧风是大官,高个秀才又不希望萧风得到喘息的机会,只好顺着萧风的话先回答。

「学生尚未娶妻。」

「可曾纳妾?」

「学生未曾纳妾。」

「你阳痿吗?」

「……大人你!你欺人太甚!」

(没错,阳痿这个词就是元末明初时出现在医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