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五十二章 新的力量(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早在这几十个骑兵冲到近前之时,后面大堆的清军步卒已经呐喊着冲了上来。

骑兵为先导,步兵为主力,这是最常见也最经典的战法。

“轰”“轰”,火炮的嘶吼声再一次响彻了整个战场。

依旧是齐射。

火炮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次击发,唯一的可能就是对方拥有几百门火炮,刚才轰击骑兵的时候仅仅只是动用了一部分而已。

李乙丑的火炮当然没有几百门之多,刚才的齐射就已经全部动用了。

因为铜胎炮使用的母子跑分离的技术,根本就不必再次装填,只需要打开炮身取出滚烫的铜胎,把事先装填好的新铜胎放进去,就可以再次发射了。

牺牲了射程和威力,换来的不仅仅只是机动灵活,还有更高的射速。持续不断的射出四炮之前,根本就无需冷却。所以淮扬民兵的炮兵,都是在四次齐射之后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炮击间隙。

几十道烟柱扶摇而起,每一个落点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一大片。

“擂鼓!”

淮扬民练的战鼓很小,单兵即可携带,每个步兵营配备一名鼓手和一名后备鼓手。

鼓声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也没有声传数里的声响,却极是清脆,有条不紊的在耳边响起。

民兵们也没有象对面的清军发起冲锋之时那样的汹涌,而是挺着长枪,排着密集的方形阵势,踩着鼓点的节奏,以一种比较缓慢的速度集体前进。

没有凌厉快速的冲杀,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只有有条不紊的鼓声和按照鼓点前进的节奏。

或许是因为淮扬民练脱胎于城西铁器厂的缘故,很多士卒在参军之前都是工匠或者学徒的身份,所以这支队伍带着很浓厚的工匠特征。

严谨、一致、按部就班,等等这些工匠的特征全都体现在淮扬民兵的身上。

李乙丑也不象是指挥着数千士兵,反而更象是操控着一架巨大而又精密的机器。

这就是苏子朋的《练兵纪要》所极力要达到的效果:不强调每一个士兵个体的勇武和悍勇,而是用纪律和节奏来实现胜利这个终极目标。

如果一对一的单挑,过分强调纪律和配合的淮扬民兵很可能不是清兵的对手,但是在集体作战的情况下,依靠重赏重罚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塑造出来的集体意识,绝非那些热血冲动的虎狼之兵可以匹敌。

整齐的步兵方阵已经越过了炮兵矩阵,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速度,踩着鼓点和蜂拥而上的清兵渐渐靠近。

在两军交汇的一瞬间,呐喊声和惨叫声猛然爆发。

这支清军大部分是汉军旗的老兵,其中还夹杂着少数蒙古兵,虽说不上是百战精兵,也参加过数次大战,临阵经验极其丰富。

和战斗经验丰富的清兵比起来,淮扬民兵就显得稚嫩了很多。

前排那个挺着长枪踩着鼓点前进的民兵非常年轻,嘴巴上刚刚冒出一抹柔软的绒毛,最多只有十七八岁,或许更年轻也说不定。

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冲过来的辫子兵那狰狞的表情和扭曲的面孔。

第一次经历厮杀,第一次面对传说中勇不可当的敌人,第一次面对生死,这个年轻的淮扬民兵很害怕。怕受伤,更怕死。

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打,只是紧紧的抿着嘴唇,更紧紧的握住手中铁枪。象平时训练那样机械的突刺。

两军交战不是江湖殴斗,更不是擂台上比武,几乎没有任何花俏的招式,完全就是最直接最致命的搏杀。

一个突刺,直接洞穿了敌人的胸腹。

敌人的长刀砍在他的肩上,年轻的小兵只是身子一矮,旋即又站的笔直。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鳞甲救了他一命,虽然真个肩膀好像被大锤砸过一样疼的钻心,却无大碍!

直到敌人的鲜血喷溅在小兵的脸上,那种温温热热黏黏糊糊的感觉让他清醒过来:原来敌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原来杀敌立功是这么的轻而易举!

稚嫩的嗓音终于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呐喊:“杀!”

突刺、再突刺、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这个简单而又致命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