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举鼻子里冷哼一声:“我要是知道罗总今天也来,那我一定不会来了。”
罗开方只当没有听到:
“雷总,薛总,咱们都听过杨家将,杨家父子高风亮节,一心为了大宋天下。可是当时啊,出了一个大奸臣,叫潘仁美,陷害杨家父子,致使杨家一门忠烈伤亡惨重,所以我们在听杨家将的时候,敬重的是杨家父子,痛恨的却是潘仁美。
其实啊,潘仁美冤啊,那是真的冤啊。历史上并没有叫潘仁美的,他的原型是潘美。明朝有本叫《杨家府演义》的书,在歌颂杨业一门忠烈的同时,把潘美写成了一个大奸大佞。随着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潘美的形象也被破坏怠尽,怎么看都如那天下的乌鸦一般,横竖都成了黑的了。
潘美其实是北宋一名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名将,把他写成大奸大佞,实在很冤枉。潘仁美当时乃河北大名人,军校出身,周世宗时,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周世宗征西北时,命他为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护军。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也对他格外信任。
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
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担心袁彦作乱,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勇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迫使袁彦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倍加赞赏。
后来啊,潘美北伐契丹,节节胜利,被封代国公。潘美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与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相提并论。”
雷欢喜对这些还是比较了解的。
潘仁美在历史上绝对是被冤枉的。
小说中,潘仁美“陷害忠良”,使杨令公在陈家谷战败后,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历史上的“陈家谷之战”,真实情况其实是北宋雍熙三年,辽军来犯,潘美、曹彬、田重进御敌。
杨业是潘美的副将。
宋军连败,潘美召集副将杨业、监军使王侁商量对策,商定在陈家谷设伏,杨业率兵诱敌,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东西两侧。
杨业向耶律斜轸挑战,然后佯装败退,辽军一路追赶到陈家谷,而谷口却不见任何动静。原来,王侁等得不耐烦了,率军奔往朔州,潘美制止无果,只好也率部下离开。
杨业孤立无援,部下死伤殆尽,他自己在手刃百余人后坠马被擒,其子杨延玉被敌军射死。
杨业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死,潘美和王侁则逃回太原。潘美因战败被降职,王侁被发配为役。
陈家谷战败,潘美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他是不是真的故意陷害了杨业?
《宋史》中,并没有“潘美与杨业不睦”之类的记载。陈家谷一战中,潘美的责任其实只是指挥失误。而他用兵犹豫,或许是对皇帝派来的监军使王侁有所顾忌。
潘美这次的“没主见”,害得自己在小说、戏曲中成了永远的反派。
潘美之冤,是典型的小说改变历史。小说中很多情节明显不真实。
京剧《李陵碑》更玄乎:杨业被潘仁美陷害,在两狼山被围,又冻又饿,不得不烧帐篷取暖。这更是无中生有,陈家谷之战发生在夏天,当时天气正热。
而且还有更加荒谬的事情。
“潘仁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明时期,杨家后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杀潘家后人。如果回答自己姓潘,可能会当场身首异处。
有一次,一位潘姓人被逼问“是不是姓潘”时,连声说“不、不、不”,才逃过一劫。此后,他便真的改姓为“不”。
有人被追杀时趴在牲口槽躲过一劫,便改姓曹。
有人因被逼问“姓什么”时锅里的饭淤了,忙说“淤、淤。”躲过一刀,后来便改姓为“于”。
这算是荒谬到了极点了。
薛天举在那冷笑着说道:“罗总是来给我普及历史知识的吗?我这个人不懂什么历史,只相信自己听评书的时候,杨令公就是大忠臣,潘仁美就是大奸臣。”
雷欢喜却眨了一下眼睛顺口说了一声:“罗总的意思,是你就是被冤枉的潘美?”
“是的,我就是那个被冤枉的潘美。”罗开方居然这么回答道:“所以今天我是特别来为自己洗刷冤枉的。希望薛总能够给我一个机会。”
今天看起来真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