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勒紧裤带(2 / 2)

工资问题是使政府大伤脑筋的问题。工资不仅是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而且,工资比利润更有可能转变为商品。鉴于商品越采越缺乏,因此对工资进行严格的限制是合乎需要的,但是,这样做政治上有困难。最有希望能使工资稳定的办法,是把生活费用固定下来。如上所述,政府所采用的物价管理办法,在这方面并不是完全有效。政府仍然相当害怕工人闹事,1939年12月6日,财政大臣在一次演说中要求工人合作来使工资保持稳定。工会理事会的秘书长答复说,工人不会同意生活水平有任何降低。1939年10月,煤矿工业首先增加工资,后来其他许多经济部门也同样增加了工资,危险的是,增加工资将成为普遍性的。由于有组织的工人拒绝接受有关工资增加的任何一般性政策,而工业的安定对政府说来又是必要的,因此政府只能依靠开展群众教育运动,只能设法把生活费用的上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为了实现后一目标,1939年11月,政府决定采用“临时”补贴办法,以防止有可能发生的主要食品价格的猛涨。这种“临时”补贴就成为后来的几个战争年头里经济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

到1940年6月的时候,工资平均已经增加了百分之十左右,而生活费用则上涨了百分之十七。但是,从通货膨胀的观点来看,情况却比这还要不好。因为,工资率或许只有上升百分之十,可是每人的平均收入却已经增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商品供应越来越少,同时,为了吸收游资以及防止用银行提供信贷来筹措战费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政府势必要增加税收。然而在第一个战时预算中,收支虽有了相当大的增加,可是到1940年春天的时候,在全部战费中,来自税收的部分仍然远远不到半数。为了吸收游资,1939年11月曾开展一个鼓励国民储蓄和劝购国防公债的运动,但是总的说来,效果是令人失望的。

要把英国的和平时期经济转变为战时经济,单单采取那些旨在限制购买力的财政措施是不够的。虽然在战争的头九个月里,压力不象后来那么大,但是民用的需要已经在同战争的需要和出口贸易的需要以及储藏物资的需要相竞争了。只有政府对资源进行直接控制,才能保证从民用部门获得必要的物资;但是这种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一直拖到1940年下半年才开始见效。甚至在那些竞争既直接又明显的地方,如在建筑工业和钢铁工业方面,政府的行动也是拖拖拉拉的。1940年4月,曾推行过一种严格的制度,规定要经过特许方可使用钢铁材料,可是这个制度直到1940年底才有效地实施。审批建筑执照的正式制度则到同年10月才建立起来。在其他方面,如果对资源的竞争一般说来是由于缺乏海运舱位和外汇以及由于储藏物资的需要等原因所造成的话,管理工作的效果甚至还要差。上文已经谈到过,政府缺乏一个周密的进口政策,从而不能使外汇和海运舱位得到充分的利用。供应部总的说来既不负责原材料的采购,也不负责随后的分配工作,以致一直到1940年6月的时候,仍然由于缺乏物资管理工作而使象铜那样的战略物资仍被用来制造诸如饰物、窗帘挂杆和床架等非急需的商品。

政府踌躇不决的另一个例子是,它迟迟不愿实行粮食配给。虽然在战争发生之前,对汽油、燃料和主要食品立即实行配给的计划已经拟订就绪,但是只有汽油是在战争爆发后一个月内就实行配给的。在整个战争时期,煤气、煤和电力的配给工作自始至终只是部分生效,粮食配给制度的推行则一拖再拖。开始时,那些掌权的人顾虑很多,生怕舆论将对这一措施不满,甚至当这种疑虑已经迅速消除后,政府还是犹豫不决。在战事开始后,有两个月的时间,食品配给一直没有实行,甚至在那以后,也只有对黄油和熏肉这两样当时已经开始缺乏的食品实行配给,至于肉类和食糖,则一直拖到1939年12月才开始配给。

由于缺乏任何由政府来掌握的全面的管理制度,民用品生产所消耗的物资在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必然是过高的。生活标准仍然保持在这样的水平,相对于战时经济的要求来说,水平这么高是不合理的。照理说,应当利用战争的这头九个月的时间,把国民经济的力量巩固起来,可是这段时间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盟国间的合作

鉴于英国在其自身的经济上未能作好打一场总体战的准备,在战争初期,英法两国试图进行经济合作没有取得什么具体的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的缺陷前面已经提到过,完全有理由可以说,法国的经济也有许多同样的毛病。

在慕尼黑危机发生前几年,英法两国已经开始进行经济协商,可是在1939年9月之前,两国几乎没有采取过任何具体措施。在军事方面,双方已同意,当战争一爆发,就重新组成最高作战会议,但是在经济合作方面,却没有制订过类似的具体计划。两国对进行经济战的问题曾作了广泛的讨论,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合用两国经济资源的问题,或者在两**备计划一体化的问题上,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事实上,协调盟国之间作战努力的计划,一直都只是拟订一些内容有局限的协定,而且,除了达成一个防止竞相争购物资的一般性协议外,别无什么成绩可谈。对于紧要的财政问题,两国财政部保持紧密联系,但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双方还没有制订出一项联合政策。在同样紧要的海运问题上面,法国人不得不勉强承认自己必须依赖英国的船舶,他们确信,英国的船舶吨位将足够满足两国的需要。

不过在法国覆灭前的一段时期,两国也曾取得某些明确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这应当归功于法国经济专家让?莫内,他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极力主张两国间要进行更密切的经济合作。由于他的努力,成立了一个组织,由负责处理各类具体问题的九个执行委员会和一个协调委员会组成,莫内本人担任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以下工作:协调九个执行委员会的工作;监督盟国驻国外采购代表团的工作;决定谁有权利优先采购的问题。这些委员会虽然在组织上是极好的,但是一无成绩。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未能提供为制订各项计划所需要的统计资料。海运问题尤其令人恼火。英国对自己的运输力量估计过高,而且在那时,两个国家都没有制订过精确的或切合实际的进口计划。

1940年4月9日早晨,当英国公众获悉德国在前一夜已经入侵了丹麦和挪威的消息时,他们就象1939年9月3日听到张伯伦宣布同德国进入交战状态时那样,感到宽慰。他们又一次觉得,问题终于明确了,行动的机会已经来到了。在德国对这两个从不惹是生非、从未向它挑过衅的中立国无缘无故地发动进攻后,人们认为,它的这一行径比它以前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进犯更为邪恶;这一次,德国是跨海进行侵略的,所以它肯定是在碰运气,完全有可能被英国击退,而且是被英国占绝对优势的兵力所击退。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德国海军居然成功地通过了英国海军的交叉火力网,不仅占领了有斯卡格拉克和奥斯陆峡湾这两个狭窄的海峡所掩护的奥斯陆,而且还占领了大西洋海岸的四个挪威海港,包括极北面的纳尔维克港在内,从瑞典北部的基律纳运来的重要物资铁矿砂,就是在这个港口装船的。但是,也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德国人这一轻举妄动,对西方盟国是有利的。以前,德国在陆地上向波兰进行闪电战时,西方盟国无法在那里采取直接的行动来进行干预,而这一次的闪电战是跨海进行的,而且受害的两个国家都是处于西方盟国的兵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所以一看到德国在这次闪电战中所取得的胜利犹如上次在波兰那样迅速、巨大、辉煌,英国人就越发感到沮丧和羞耻。当挪威军队被击败,而英国在挪威的登陆部队狼狈地逃回到船上时,事情已变得很明显,德国参谋总部的这一表面上的轻举妄动实际上是对采用空军力量后,战争的打法会产生彻底变化有正确估计,从而制定了一个合乎科学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