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威力无比的长矛(2 / 2)

其实日本也没有取得什么大胜,中国的海军也就三艘航母,其他没有什么主力战舰,日本宣扬的大胜,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大胜,既不见击沉了几艘航母,也不见收复了什么失地,只是名义上封锁了中国沿海,但是台湾还是中国领土,所以这种封锁也变得有些名不副实。

但是毕竟在战略上日本占了先机,如果再加上美国的大批贷款,说不定中国就会顺势垮下去,十年前的历史表明,日本一家独大带来的麻烦比中日之间互有对抗还要可怕,所以这批美元贷款,也在日本大胜的舆论下,逐渐的慢下脚步,直到最后,日本也没有见到这批贷款。

“日本联合舰队现在拥有六艘战列舰,六艘重巡洋舰,还有四艘航母,对我们来说,重点就是对付日本的航母编队,战列舰编队可以忽略不计。”在战前分析会上,萨镇冰在分析了日本海军的实力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确实,作为最早拥有航母的国家,日本在使用航母上的拙劣表现,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尤其是把战列舰作为海战主力,让航母担任护航的事情,恐怕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得出来,尤其是日本遭到了几次航母打击,对于航母的厉害十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战列舰为主的海战策略,也让人对日本海军的陈腐感到吃惊。

那只甲午年间奋发图强,走在时代潮流之前的海军,已经随着日本逐渐扩大的官僚气息,丧失了最后一点活力。一个本来就畸形的官方政府,在取得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开始显现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征兆。

“那就这样决定了吧,明天上午八时开始进攻,希望是一个好天气。”萨镇冰短促的话结束了这场简短的会议,就在海军将官纷纷走出会场的时候,一个参谋走了进来,在萨镇冰耳边说了几句话,萨镇冰摸了摸胡子,笑道:“那东西真的研制出来了吗?”

“是的,射程四万米,绝对可以让日本人喝一壶的。”

一直以来鱼雷都是压缩空气作为推动力,但是这样的弊端十分明显,压缩空气带来的推动力极为有限,所以鱼雷的射程被限制在几千米,而且巨大的尾迹让舰船在很远处就能做出规避的动作。

所以速度更高,射程更远,“湿式热动力鱼雷”成为了世界鱼雷发展的主要方向,民国也加紧了这方面的前进步伐。大连军工厂鱼雷部通过对湿式鱼雷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研制成功1型(533毫米)和2型(457毫米)鱼雷,这是中国最早的国产“湿式热动力鱼雷”,他的压缩空气罐起先是进口产品,几年后由中国的包头钢铁公司自行生产,而鱼雷其它零部件从一开始就由吴厂制造,国产化程度很高。1型鱼雷最高速度36节,射程7000米,533毫米的1型雷头装药量为160千克。

1型鱼雷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偶尔会失灵,射程也相对较短,这些缺点促使了3型鱼雷的开发,后者在1914年开始设计,全新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使射程达达增加,达到了15000米,最高航速36节,雷头装药量为205千克,并且在1916年投入现役之前经过了鱼雷测试。

在3型鱼雷的基础上,中国又开始发出18式鱼雷,直径达到了610毫米(24英寸),雷头装药量为345千克,最高航速38节,射程高达20000米,是当时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鱼雷,它采用了和3型鱼雷相同的系统构造,于1918年研制成功。

同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各海军列强商定,将鱼雷的最大直径限制为533毫米,所以中国的超口径鱼雷在国内被严格保密。这两种鱼雷都被大量生产。鱼雷自问世以来,就是小型舰艇对付大型战舰的一种主要手段,民国称之为“弱者的兵器”,鱼雷被中国海军当做一种对舰队具有强大支援作用的大威力武器。

民国对雷击战术的重视几乎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尽管有条约限制,民国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秘密研制更强大的大口径鱼雷。中国的技术人员意识到,要全面超越对手,在现有鱼雷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大幅度的技术创新。更快、更强、更远成为中国鱼雷开发不懈追求的目标。

了加快本国鱼雷研制的步伐,大连军工厂在1922年建立了鱼雷实验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对自身的研发经验进行总结,这一切都为中国开发610毫米和533毫米高速鱼雷创下了良好的条件。起先,新式610毫米鱼雷被称为“c型实验鱼雷”,533毫米改进型鱼雷被称为“d型实验鱼雷”,也就是后来的89式鱼雷。通过效仿怀特黑德鱼雷发动机的技术,c型鱼雷的速度达到了45节,d型鱼雷则为46节,射程分别为10000米和15000米。

但是,这两款鱼雷仍是基于外国技术开发的,仍然采用传统的油气动力,而且性能上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张斩需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鱼雷!

在鱼雷体积一定得前提下增加航行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动力更强、效率更好的推进器。“湿式热动力鱼雷”的推进原理都是让空气罐中的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像煤油之类的燃料是由86的碳和14氢构成,当油气混合物燃烧时体积会膨胀14.5倍,而且产生高温,这很容易损伤发动机。

因此,水被用来充当冷却剂,使1200℃的气体在进入主发动机时降为900℃,同时产生一部分水蒸气被导入燃烧室助燃。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技术专家们将目光击中在作为助燃剂的空气上。空气中对燃烧起强氧化作用的是氧气,但它只占空气的的21,其它79都是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及惰性气体。显而易见,氧气才是对燃烧有用的成分,而氮气则没有用处。因此,为了能提供比现有型号鱼雷更快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需要利用效率更高的助燃物,人们开始对空气构成的比例打起了主意。

经过研究,用纯氧替代普通空气进行助燃显然效率最高,这种设想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这种设计有以下优势:

1.相同的气体体积下就可以得到是原来5倍的能量(当然也导致鱼雷行走机构的巨大改进),射程会增加,而且作为一项已经广泛使用的技术,纯氧的获得已经不是那么苦难了。

2.使用压缩纯氧会为雷头战斗部提供更大的空间,能填充更多的装药,增大鱼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气等不产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后,鱼雷驱动时产生废气的主要来源就消除了(石化燃料的成分碳、氢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雷迹几乎消失了,大大加强了鱼雷的隐蔽性。

所以使用压缩纯氧作为一种新式推进动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很多国家的鱼雷专家们都被动员起来去完成氧气鱼雷的研究。可是,他们很快都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对这种梦幻式武器的开发。原因很简单——氧气的处理非常危险,虽然氧气自身不是爆炸物,但“氧化”这个词和“燃烧”是同义词,急剧的“燃烧”(氧化)就是“爆炸”。纯氧在狭小空间内引起的“燃烧”很容易转变成致命的“爆炸”。纯氧的这种“火爆脾气”成了研制氧气鱼雷最大的技术难关。各国在研制氧气鱼雷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严重的爆炸事故,让不少追逐超级鱼雷梦想的技术人员遗恨九泉,许多国家在屡遭挫败后后放弃了对氧气鱼雷的开发,唯独中国还在执着地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