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统一全国(2 / 2)

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需要的是重新得到那些失去的东西,张斩把自己的目光转到了已经接近落幕的欧州战场上。俄国经过了几次折腾之后,终于开始面对事实,准备单方面退出战争了。

旧旧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等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条约的规定,苏俄丧失了约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溉的生铁。凹%的原煤和大约6千万人口。

面对德国的军事威胁,苏俄必须做出重大让步。在谈及和约的重要意义时,列宁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的重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了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终于占了便宜我们正确地利用了德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纠纷。

不过在张斩看来,这种说法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一,东线的战略地位与德国的选择早在临年,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就制定了一个一旦战争爆后要求德军穿过比利时进行大迂回,席卷巴黎以东的法军的作战计划。该计哉的核心在于尽可能避免德军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德国的军事将领认为:“德国唯一的希望在于,在俄国浩荡大军开始出动以前,先把法国干掉。

德国之所以敢在州4年8月初进军“比利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认为俄国将在三个月后完成总动员,而根据施里芬计划,德军很有可能在六个星期内击败法军,从而胜利地结束西线的战争。因此,当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尽管德法两军在西线仍处于胶着状态小毛奇仍然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之后不久,德军在马祖尔湖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要彻底击溃俄国仍非易事。

旧占年,虽然德军将重点放在东线,占领了大片俄国领土,但迫使俄国投降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正如美国学者休斯所说“波兰和俄国广阔无垠的平原把士兵吞噬,使将军们的雄心壮志难于实现。”胜利从来都不可能是彻底的,不管俄军被打得怎样焦头烂额。结果还是不能决定整个战争。

在旧旧年德军同英法联军拼死厮杀时,俄军在“东线进行了有力的策应。俄军在洲6年3月动了纳罗奇湖战役。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6月初,俄军又在西南战线起了强大攻势。到同年口年,俄军在从明斯克至切尔诺尔夫策的彻公里的战线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最远推进距离为万公里,俄国方面也损失了大约,四万军队。

因此,东线虽然不像西线那样对战役起决定性作用,但其重要性仍是不容忽视的。对英法而言,俄国是一个经得起消耗和多次打击而不败的可茄…二屁军,苏联的历史学家认为俄国牵制了敌讨半的德特十口”对战局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对德奥而言,俄国却是一个巨大的泥潭。由于奥军在与俄军的较量中多次处于下风,故此感受更强烈一些,摆脱东线俄军牵制的意图更为明显。

俄国二月革命生以后,对德国而言,俄国可能退出战争和美国对德宣战可谓一喜一忧。

纵观旧口年的战局,在西线,德军将希望寄托在无限制潜艇战上,力图切断协约**队的物资供应。而在东线,战事较为平静,德军明显仍在观望。除了科尔尼洛夫阴谋推翻临时政府时德军趁机占领里加一带地区外,同盟国方面在旧旧年2月旧日以前并没有采取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亲自起草的《和平法令》主张立刻开始进行和平谈件,缔结不兼并和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并建议各交战国先缔结三个月的停战协定。

在苏俄明确将退出战争的情况下,德国也视实际情况将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政府方面以相赫特林为代表,主张存东线实现有节制的和平,坚决反对向俄国勒索过多。而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为的军方则怀有很深的“东线“情结,主张在东线实现最大的战略利益,但应竭力避免俄国的完全崩溃,即使采取军事行为,其目的也仅仅在于“恢复我占领区邻地区之秩序与平静,”军事行动应能确保我方边界使其以少数部队即可护卫,从而解脱出大部队以开往西线。

对于德**方来说,已经参战但尚未完成战争动员的美国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德国此时的作战目标线”是“在美国部队大规模投入以前,我们必须击败英国“鲁登道夫认为德军可在四个月内彻底粉碎西线的协。约**队。而在此之前,美国向欧洲派出的军队尚不足刃万人,且在联合指挥等问题上尚未与英法方面达成协议。

因此,早在旧口年底,德国就开始了将东线军队调往西线的工作。旧口年年底,鲁登道夫要求霍夫曼时任东线德军参谋长做出安排,将刃个师和旦功门大炮共约一百万人的兵力从俄国运往西线,准备惊心动魄的西线大会战,东线战事也由此宣告结束。

因此,所谓德军会不顾西线战事而倾其大部兵力以彻底击溃苏俄的战略意图,无论是在德国政府内部,还是军方都不曾有此计划。综上所述,在此种情况下。德国的选择不外乎以下几种:”通过与苏俄的谈判,签订一个对德国十分有利的条约。逼迫苏俄做出完全让步,进而光荣而体面地结束东线战事,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然后以全力击败协约国。2,响应苏俄的和平呼吁,与苏俄摊结和平条约或签署长期的停战协定,实现东线无战事的目标。然后赶在美军到来之前加强自己在西线的军事实力,在取得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彻底击溃英法联军。3,与苏俄保持不战不和的状态,留下少部分军队牵制苏俄,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集中兵力和物力解决西线问题。

在以上三种选择中,德军最希望的是第一种方案,它不但可使德军彻底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西线,而且通过这个对德国十分有利的条约来鼓舞德军的士气。使最高统帅部在与政府和议会的辩论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于第二种方案,德国接受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难度较大。原因在于经过三年的战争,德国经济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粮食等战略资源严重匿乏,而“同盟国的糟糕的供应情况看来要求把东欧农业区控制在自己手中“

此外,没有一个光荣而体面的条约,虽然能确保东线战局的平静,但会使最高统帅部的兴登堡,鲁登道夫等人面上无光。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政府和奥匈方面对此方案却较为满意,无论屈尔曼还是切尔宁,都表现出了急于同苏俄缓和的立场。“有鉴于奥地利的处境,切尔宁最倾向于向俄国人做出让步。

既然可以对德国做出这样的让步,那么对民国做出让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旧旧年4月口日,中俄乌鲁木齐协议签署,苏俄归还历次条约侵占的中国领土,并割让哈萨克斯坦,以及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民国面积达到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越俄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签署了乌鲁木齐条约之后,苏俄内战正式爆!而在欧州大路上,沉寂已经一年的西线,再次开始了大规模战役,这是德国人最后的挣扎,如果不能奏效,德国人只能面对失败的命运。,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肌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