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论势(2 / 2)

山东的一些战略要点,大多位于这片低山丘陵的四侧,依山临水,其形成即以这种山河形势为基础。”

蒋百里在山东形势图上指了几处耍地,孟良筒也在其中,其他几个。地方也是兵家要地,张斩心中暗暗点头。再看其他的人,都看得呆住了。“在这片低山丘陵的西北侧有济南。济南旧称齐州。南依泰山,北阻黄河。前人论济南地位,称“齐州当四达之冲。南不得齐州,则无以问河济;北不得齐州,则不敢窥淮洒;西不得齐州,则无从得志于临淄;东不得齐州,则无争衡于阿鄄。是故山东有难,齐州常为战守之冲。”

历史上著名的历下城即在济南城西。战国时,诸侯攻齐,每每战于历下。秦灭魏之后,挥师东进,屯兵历下,兵压齐境,齐王不战而降。楚汉战争时,辩士邸食其游说齐王田广附汉,使齐罢历下之戍,韩信遂得以透入齐境,略定三齐。

南朝刘宋孝建年间,刘宋将青、翼二州州治移镇历城,垣护之为此解释说:“每来寇掠,必由历城。二州并镇。此经远之略也。历城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主威。安边上计也。”

蒋百里顿了顿,继续说道:“刘宋泰始年间,宋室内乱,北魏乘机南下攻宋,大将慕容白耀率军攻山东。刘宋青州刺史沈文秀以东阳诈降。魏军司马邸范说:“东阳未可轻也,不若先取历城,克般阳今淄川,下梁部、卑乐陵。然后按兵徐进,不患其不服也。

“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屯昌邑今金乡,遣轻骑扰略,绝叛军淮州心,徐世统“军北伐示朝攻略山东井以偏师攻下济中知,驯一元军自河南方向入援之路。“靖难之役。时。南北军在山东形成对峙,朱林一度派奇兵袭破济宁,切断屯驻德州的南军运河饷道。

在这片低山丘陵的东南侧是沂河和沫河二水冲积形成的河谷低地,夹在沂山、蒙山与琅琊山、五莲让。之间。这片河谷低地为山东腹地与江淮之间往来通道。春秋时,吴曾由此以侵齐、伐鲁。越灭吴之后,称雄中原,也曾由此出琅邪以觊觎山东。

刘裕和徐达北伐,都由此路入攻山东。沂州位于这片河谷低地的南部,南连淮油,北接三齐,为山东南面门户。南北相争。沂州为必争之地。穆陵关在临胸县东南百里的沂山主岭上,山卑高峻,路径险恶。为齐南天险。

穆陵关立关极早,管卑伐楚时即有“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林之语。刘裕伐南燕。南燕公孙五楼建议燕主慕容:“宜据大境,使不得入南燕太尉幕容镇也强调“不宜纵敌入砚,自弃险固也慕容都不听。大观关隘即穆陵关。

刘裕军过大规,见燕兵不出,大喜道:“虏已入吾掌中矣刘宋初,北魏大将叔孙建攻刘宋青州刺史堑叠于东阳,部下刁雍知刘宋檀道济自彭城驰援东阳,建议叔孙建抚守穆陵关,阻檀道济入援之路:“大境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请据险邀之,破之必矣以:《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叔孙建不听;檀道济越险进至临胸,叔孙建烧营而遁。唐末藩镇割据。李道古以淄、青拒命,屡屡引兵出穆陵关扰掠准北。

在这片低山丘陵的东北侧有青州,附近即古临淄,齐之国都。在小东诸要地中,论防护之固,无如临淄。顾祖禹称:“自太公建国以来。齐往往称雄于天下,历汉及晋。未始不以临淄为三齐根本

临淄东北对海,西北阻河,背靠山地,濒临淄水,有山川之险,有鱼盐之利。苏秦组织合纵时,在临淄对齐宣王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祝漳水,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十六国后期,北魏灭后燕,后燕慕容德率残军一部南走,谋取一地作根据地,尚书潘聪建议:“青州沃野二千里,精兵十余万,左有负海之饶,右有山河之固。广固城曹疑所筑,地形阻峻,足为帝王之都。既得其地,然后闭关养锐,伺隙而动,此乃陛下之关中、河内也。”

蒋百里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加重了语气说道:“但是这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案例,在现代战争中,这些要隘都失去了以往的意义,均不可守。我们看看山东的地形,看看在新时代情况下,如何进行防御作战。”

“山东低山丘陵以泰山为最高。其下有泰安。

以江东为交点,有两条河道。分别呈东西和南北向流过。它们在古代分别是东西部之间和南北方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山东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渭河自陇山下流,流经关中。汇入黄河;黄河向东,穿越河南,经山东低山丘陵的边缘东流入海。渭河黄河在古代起着沟通东西的作用。在政治重心位于关中的时代。转输关中的漕运系统必须凭借这条线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大动脉。

山东和关中分处这条大动脉的东西两端。关中山川环抱,诚为形胜之地;自关中东出,历畴函、嵩山之险,便可下临东部平原地带,无关山之阻;若再往东,便是山东低山丘陵。这是东部平原地带少有的可以凭恃的地利。古代称关中为“百二之地”山东为“十二之地。”当有这方面的原因。

关于让。东地形的战略意义,顾祖禹曾作过中肯的评价:“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山东地形的封闭性不如其它边角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敌,不易固守;且山东低山丘陵方圆不过几百里,缺乏纵深,几处险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击穿。

天下纷乱之际,山东易成割据之的。如秦末的田檐、楚汉之际的田荣、田横、王莽以后的张步、董宪、东汉末的刘岱、西晋末的曹疑、段金、十六国时期的幕容德、唐末的李道古、元末的田丰等,均曾割据山东。但上述诸人割据山东,都未能有所作为。一旦山东周围局势

国庆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