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朝议天下事(下)(2 / 2)

庶门 一语不语 0 字 2022-01-09

被当众否决,夏垣成脸色很不好看,甚至有些激动,对琪儿质问道:“陛下……为何不允?”</p>

这一嚷嚷,就好像要跟皇帝来个死谏,日后留名千古一般。</p>

琪儿被问的有些紧张,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求助地看着刘愈。刘愈神色间带着一股阴冷的气息,看着夏垣成,问道:“夏老先生,有个问题想问问你,您老,今年高寿?”</p>

“六十有九……不劳临王殿下挂心。”</p>

“哦,几个儿子?”</p>

一提到儿子,夏垣成脸色登时就变了。</p>

“老臣有二子,皆以……早殁。”</p>

“是啊,您老的两位公子,当初犯了些不敢犯的事,因而就因此丧了命。这说起来,都有几十年了,您老岁数也算不小了,重孙子都有十几个了吧?门生更是遍布天下,您的面子,便是我,也要给的。面子归面子,但有些事,若是您老非要去细究,那就算是身为晚辈的我,也未必会给您在朝堂上特别的宽容。”</p>

刘愈话语中带着几分尊敬,却也带着几分威胁的语气。这点满朝的大臣都能听的出来。</p>

夏垣成的两个儿子,可说是少年得志,当时算是老皇帝苏云阳的拥趸,但当时顺朝皇帝为了顺利将皇位传给淮王,打压老皇帝苏云阳,给苏云阳定了个莫须有的罪,将他流放出去,并加以软禁。而当时夏垣成的两个儿子也被下狱,死在狱中。</p>

白发人送黑发人,二十多年前的夏垣成经历了人生最惨痛的事。不过他还有所庆幸,当时朝廷并未责难于他一家,只是将他搁置,连他的几个年幼的孙子也安然。日后苏云阳登基之后,朝廷对夏垣成的待遇极为优渥,令他一步步可成为大顺朝最高学府的掌舵人,成为天下之师。而夏垣成虽然极为拥立正统,却对淮王恨之入骨,认为苏云阳的登基是顺天应命。</p>

人有偏狭,自然连他所主张的“公理”也会有所偏狭。世上的道理不过如此。因为夏垣成跟苏云阳之间的关系,会令他极为拥戴苏云阳的决定,而苏彦也的确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值得被拥戴,他当政不过一年多时间,却平定四海,做到了顺朝建国二百年,统一天下六十年后都未完成的壮举,令四海来朝。</p>

只是他忘了,这一切若非刘愈,光凭身居高位的苏彦是做不来的。顺朝的对外战争,可说是刘愈一仗一仗打下来的。</p>

夏垣成被刘愈冷嘲热讽一番,脸色中隐隐带着怒气,若非他还有些克制,早就冲上去撕咬刘愈。</p>

刘愈摆摆手,后面过来一位女官,手上拿着一个奏本,呈交给刘愈。</p>

“照夏老先生所言,南王留在长安城,对大顺朝基业稳定有所助益。你们可是如此认为?”刘愈朗声问道。</p>

</p>

满朝大臣,都听出来刘愈的意思,知道他不会赞同把苏彦留在长安城。因而一时间少有议论,都没人敢置言。</p>

“那就听听,南王自己是怎么说的。”</p>

刘愈把奏本转回给女官,示意她上前宣读。等女官走上前,下面的大臣才意识到,苏彦早有奏本。</p>

“奏陛下。臣禅位以来……”</p>

第一句话,就让人知道写奏本人的身份,也大概知道了苏彦的立场。曾经的皇帝对现如今的皇帝称陛下,那也算是极为恭敬了。之后的言语,更证明了苏彦的确无意留在长安城,甚至是关中。</p>

“……臣夜思不能寐,四海升平无我之寸功,万邦来朝无有我之所见。孤王请陛下恩准,就藩归土,颐养天年。日后焚香祈福,愿陛下康健,百姓富足。再顿首……”</p>

则不是一份普通的奏本,算是苏彦回忆录的一份目录,也可说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苏彦的才学不高,写这些话,正也说明他是不假外人之手,一字一句发自肺腑。</p>

在奏本里的苏彦,是一个没有什么脾气的藩王,只希望早点离开长安城,去享受他的美妙人生。可这就好像是帝王并无帝王志,也令天下拥戴他的士子寒心。</p>

听完奏本,夏垣成已经老泪纵横,瘫坐在那里大哭不已。就算是其他朝臣,或多或少对逊位的苏彦都有所怜悯,此时也不由感慨。</p>

刘愈虽然早就看过苏彦的奏本,此时再听来,也不免有些感怀。他跟苏彦之间,曾也算是风雨同舟,现在苏彦回朝,的确不该再阻止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p>

刘愈叹道:“本王与南王师徒一场,此番去朗县平贼,不巧却救得他出来,本想带他一同回长安城,未料南王却滞留外城,不肯踏足长安一步。作为师傅,我也相让他留在长安,一起共聚天伦,日后有所帮衬,不过他执意就藩,难道我这个做师傅的,要反对于他?”</p>

刘愈再这么说,已经没人觉得刘愈是在惺惺作态。</p>

其实苏彦这两年经历了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在苏彦登基时,没人会看好这个市井混混一样的皇帝,在群臣眼中,当时在朝中有很多更好的选择,但老皇帝最后传位的却是苏彦,这令当时满朝上下,都自然想到国之危矣。当时的淮王更是磨刀霍霍,直接发动叛乱,谁曾想,半年不到之后,顺朝便再度安定,淮王也落得身死的下场。</p>

当苏彦再主动发起对突厥一战,朝廷上下仍旧很多人不解,当时朝廷刚经历一场战祸,民不聊生,无力应战,更无力展开一场北伐。而结果却是,半年后突厥平定,到如今成为大顺朝的藩属。</p>

苏彦用了很短的时间,征服了那些质疑他能力大臣的心,满朝上下,甚至是天下百姓,都期望顺朝从此在他治理下走上安定,恰在当时,他却被迫禅位。在天下人眼中,苏彦是激流勇退,即便顺朝在数年后灭国,顺朝历史上也会留下他光辉的一笔,他不是一个守成的帝王,而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帝王。</p>

刘愈转过头,对琪儿请示道:“请陛下,领南王一片赤诚之心。分藩就土,令其早日就藩,安其心,安天下心。”</p>

琪儿瞪大眼看着刘愈,这次她连刘愈的话也听不懂了。不过她还是很懂事,知道该怎么做。</p>

“朕……准卿所奏。”</p>

剩下的事,已经没有什么疑问。刘愈也没有把事情留待朝议之后,直接让韩升为苏彦规划了新的南王藩地,这次不是在岭南,而是在渤海山东等地,地域有上千里,可算是国中之国。不过因为朝廷在苏彦一朝,将藩王和藩主归拢在长安城后,便作出了藩地不再养兵的旨令,其实苏彦只是成为一个大地主,这些地方的税赋,虽然会上缴朝廷,不过会跟苏彦五五分账。这些田赋,足够苏彦几辈子衣食无忧。</p>

因为苏彦的事,之后的朝议有些沉闷。半年时间,积压下来的事情不在少数,不过一次朝议,也不能全数拿来说。到午饭过后,只用了一个时辰便散了朝。而刘愈则跟琪儿一起回到雅前殿。</p>

到雅前殿后,刘愈直接召廖明升进宫,对他安排了新的差事。都察院都御史,名义上是监督百官的职责。(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