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战争 第24章 鱼跃龙门(2 / 2)

在和平时期针对某项研究而动用谍报力量是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雷德尔说道:“这件事我会尽快给你一个答复,但是在这之前,F型雷达将继续呆在它最安全的地方!”</p>

张海诺答道:“愿恭候佳音!”</p>

几天之后,雷德尔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但不是关于雷达的。在他们的努力下,整合研发部门的方案最后在海军高层获得高票通过,海军技术部依然是主管这些机密项目的专业部门,但这些部门的统筹工作则交由一个新成立的技术后勤室负责,这个新科室的领导工作不出意外的落在了张海诺头上。从此,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各个技术部门“输血”,同时还能将各项新技术与海外项目部的工作结合起来,而这其中舰载雷达和飞机弹射器就是他最为关注的项目。</p>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海诺一边忙碌,一边盼着有关英国雷达的情报早日到来——他本人是无限期望能够在世界各国建立高效情报网络的,但这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完全没有可能,仅一个巴西的情报渗透就让他绞尽脑汁,在英美进行谍报工作和渗透的难度可想而知。</p>

好在两个月之后,在英国的谍报机关还是不负众望的传回一条重要信息: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确实在从事有关无线电探测方面的研究,他们一个优秀谍报人员在英国上流人士聚会中探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情况。</p>

后来张海诺才知道,那个混迹于英国上流人士中间的优秀谍报人员,就是他几年前推荐到海军情报部门英国谍报组的金发恶魔海德里希,两年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出色工作升任该谍报组的负责人,1939年,当海军谍报组并入帝国统帅部领导下的战时情报部门之后,他又为德国军队掌握英伦情报立下了汗马功劳。</p>

1934年初,张海诺再次返回巴西,这一次随行的还有一个以现任海军参谋长京特.古泽为首的特别观察团,他们将全面评估海外项目部在南美的工作成果,以此作为海军未来5年发展方案的参考依据之一。</p>

在萨尔瓦多港外海,当年进行第一次货船甲板起降飞机试验的地方,采用特殊设计方案建造的平板货轮“卡尔”号摇身一变成为德国海军的第一艘试验性的辅助航母,5架雄鹰航空公司自行制造的陆基飞机依次降落在了它的全通式甲板上,之后又一一起飞离开。这次成功的试验让随行的军官们大受鼓舞。因为以德国目前的财政情况,海军无力在建造装甲舰和巡洋舰的同时拨款建造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而这艘辅助航母的成功,使得德国海军有了发展航母技术以及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资本。</p>

飞机起降试验结束之后,“卡尔”号的船员们在30个小时内重新为这艘货轮装上了甲板建筑、直立烟囱并拆去了一部分飞行甲板,好让它看起来与平板货轮的身份更加相符——在作为辅助航母时,锅炉排烟由位于船体两舷的斜式辅助烟囱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作为一艘航空母舰的作战效能,却是目前符合德国海军实际情况的上佳选择。</p>

在施奈德造船厂,德国海军总参谋部的参谋军官和技术官员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一艘几近完工的美制驱逐舰,在美国海军,这一级驱逐舰被命名为克莱姆森级,大战期间开工建造了162艘,但随着战争结束有50艘未能完工,眼前这艘就是施奈德造船厂利用威廉.克朗普父子造船厂全套技术资料和多余零部件建造而成。这种被美国人自己称为“平甲板船”的驱逐舰虽然是战时应急产物,拿到30年代和各国新式驱逐舰相比已经落伍,但它毕竟是根据一战经验建造,上面的一系列技术设计还是值得借鉴的。</p>

相较之下,德国海军过去的十几年中在舰艇建造技术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随着海军重建工作的开始,德国海军的船舶工程师们手里却只有一战时期的旧技术,例如即将开工建造的1934级舰队驱逐舰,虽说在吨位上首次达到英国人的舰队驱逐舰的水平,且计划装备五座单装五英寸炮以及四联装二十一英寸鱼雷管,航速也将达到三十八节,但采用过重的火炮,性能不够稳定的动力系统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可以预见的。</p>

施奈德造船厂的潜艇生产线,依然是目前张海诺最引以为豪的部分,同样也让初次来到这里的参谋部军官们大开眼界。在资金和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这里每年最多可以建造8艘600吨级的中-近程潜艇或者4艘远洋潜艇。</p>

借这次南美考察的机会,张海诺谦虚而主动的和以京特.古泽将军为首的总参谋部人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了解这些人在海军战略上的看法,并根据他们思路的不同归为不同的派别。古泽将军属于典型的巨舰大炮派,但他的想法又和一战时期海军战略思路不同:他认为传统海战注重舰艇编队、群体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型舰艇编队容易被敌军侦察到且在海战中缺乏灵活性,德国海军应该重点发展军舰的特遣部队,即为完成特殊任务而随时组成的小型海上编队,而德意志装甲舰就是组成这种小编队的最低要求——通过建造若干战斗力强大的重型战舰,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来挑战英国人的海权,是符合德国现状的战略思路。</p>

尽管张海诺的海外项目部负责的是主力舰之外的舰船以及一些“非主流”的技术,古泽将军在这次视察过程中仍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因为他同样明白即便德国拥有了足够的重型战舰,也是需要多种辅助舰艇配合的,他尤其支持以航母和舰载机作为舰队的侦察力量,但理由听起来有些可笑:他认为一艘完美的战列舰上应该合理配备各种火炮而不是像辅助舰船那样携带脆弱的飞机——“在激烈的炮战中,一小块弹片就能让它们报废,唯有强大的火力和厚实的装甲才是赢得海战的关键!”</p>

在目前的德国海军中,巨舰大炮主义依然是传统的主流,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大战时期的战略思路不适合目前这个经济窘迫的德国。在考察团的18名成员当中,一个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参谋军官引起了张海诺的关注,此人名叫赫尔姆斯.海耶,1895年出生,只比张海诺大了两个月。他一战期间在一艘辅助巡洋舰上服役,战后曾长期在基尔海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官,对水面袭击战和潜艇作战颇感兴趣。</p>

同龄的巧合加上相同的军衔,让张海诺和海耶从一开始就互有好感,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让它们很快在针对英国海军的战术运用方面找到了共同话题。海耶认为英国海军的弱点在于英国本土赖以生存的海上生命线,针对这个弱点,德国可对英国海上频繁往返的商船施以密集的攻击,而执行密集攻击的将是众多速度快、续航距离远的小型舰只,因此,他赞成大力发展远洋潜艇和大型驱逐舰、轻型巡洋舰甚至德意志级装甲舰那样的水面袭击舰,但耗时耗力的大型战舰对于这样的战略却没有多大的帮助。</p>

如果不是对若干年后的那场战争有着纵观全局的了解,张海诺也许会非常赞同海耶的这种观点,但是仅靠潜艇和轻型袭击舰只能暂时扼杀英国的海上航线,甚至让英国本土限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可单一的战术注定只能应付单一的情形,一旦英国人缓过劲来投入各种护航和反潜措施,尤其是雷达的大范围运用,德国海军的袭击战术就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是失败。</p>

张海诺并没有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海耶这样一个出生于19世纪末期、经历过一战和战后种种的海军少校身上,而是通过他的见解完善自己在战略上的思路。很快,他发现海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包括鱼雷艇和布雷舰在内的轻型舰船性能及战术了解很透彻,这一点正是他相对缺乏的。</p>

考察团返回德国之后,新的讨论随即在海军高层之间展开,由于对德国何时能够突破凡尔赛和约限制仍没有一个准确的预测,总参谋部最终只是拿出了一个相对模糊的规划方案:未来两年成立一支小规模的秘密潜艇部队,组建以1934级舰队驱逐舰和各式鱼雷艇为主力的近海防御舰队,以五艘德意志级装甲舰(最初准备建造5艘,但后两艘因为英德海军协定而改为更加强大的沙恩霍斯特级)为核心的主力舰队则用来应对野心不断膨胀的波兰人以及西面的近邻法国——若干年后,人们会惊讶发现这样的战略设想是多么的短视,然而此刻除了张海诺之外,谁又能猜到不久前入主帝国总理府的奥地利下士能够让德国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为第一流的军事强国并悍然发动世界大战?</p>

1934年6月,张海诺终于得到了他重返德国海军后的第二次晋升:海军中校。相比之下,当Gema公司的F型雷达终于安装到巴西籍货轮“力量”号上并开始为期八周的海上测试时,他内心的喜悦比前者更甚一筹,尽管这种试验型雷达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不足,但当这艘属于施奈德造船厂的远洋货轮在大洋深处航行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践测试收集各种至关重要的数据,并籍此来改进他们研发中的实用型舰载雷达。</p>

两个月后,当“力量”号重返德国的时候,一件几乎无可避免的并且影响到整个德国之命运的事情发生了:总统兴登堡在任内逝世,经过内阁投票,希特勒戴上了两个头衔——元首和帝国总理,这意味着他也是三军的最高统帅。</p>

两天之后,国防部统帅和陆海军总司令向希特勒宣誓效忠:</p>

“我在上帝面前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帝国元首和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阿道夫.希特勒及帝国的人民。我以勇敢的军人身份,保证誓死遵守誓言。”</p>

这次宣誓是史无前例的——从前的誓词只要求服从宪法和总统。这个对某人指名道姓作的誓言,在元首与每个海陆空士兵之间建立了私人的联系。然而却没有哪位军官曾提过一星半点的反对意见,或对此举世无双的措词提出过疑问。</p>

在这天结束前,三军将士人人皆进行了同样的、忠于个人的宣誓。(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