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陈寅恪先生(2 / 2)

我的科学时代 仲渊2 0 字 2021-11-22

没有优秀的学生,国立清华之优秀教授和先生再多,也无济于事,长久下去,徒有虚名罢了。</p>

想要真正意义上超越国立北大,乃至于超越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离不开优质生源。</p>

平心而论,综合实力方面,国立清华仍旧逊色于出身于京师大学堂拥有深厚底蕴的国立北大。</p>

清华想要争夺优质生源,国立北大亦不会眼睁睁看着小老弟超越自己,南开和复旦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小九九,而位于二线梯队的交大、浙大和北师大等等优秀大学,心中更是有着野望。</p>

优质生源,谁不想要?</p>

如此一来,基于各种不同的出发点,民国各大学校便在争夺优秀生源的目标上投入大量资源,受邀答应北平四中授课请求,便是其中手段之一。</p>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北平四中,历来便是各大名校争夺生源的主战场。</p>

北平四中全校前三十,便是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们此行之目标。</p>

全校第一的林婉和全校第二的赵安元,更是被国立清华列为重点目标,象征着橄榄枝的保送名额,早早伸向对方,然而,两人并没能如清华之愿。</p>

林婉欲要报考北大,赵安元欲要报考中央航空学院。</p>

清华堪称无比珍贵的宝贵名额,在这两人面前,竟是无用武之地。</p>

“陈先生这气质,我是学不来的,闻先生,冯先生,钱先生,个个气质卓尔不凡……”</p>

凭借清晰而敏锐的目光,余华能够清楚看到对面教学楼内刚刚下课离去的陈寅恪,边走边向走廊上的同学们打招呼,满脸微笑,步履之间透出一股文人气息。</p>

如果说后世提起清华,大家每每想到的就是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那么,这个年代提起清华,绝大多数人就会想起如同清华明信片般存在的大师,陈寅恪。</p>

当今中华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亲口承认和赞许:学问超过我,更是被学界公认和推崇为‘三百年学问第一人’,最为著名的‘四不讲’,这些东西,仅是陈寅恪先生身上的标签之一,他身上的光环数不胜数,终生如一日般做着学问。</p>

</p>

如果说胡适、冯友兰、闻一多、季羡林是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大师,那么,陈寅恪便是大师中的大师,无论是学问还是天资,全都位列金字塔顶端,如同苍穹之巅的雄鹰般俯瞰世间。</p>

但,陈寅恪先生绝非自傲之人,明面上是治学严谨的历史大学和国学大师,生活中低调而简单,喜好看书和钻研问题。</p>

“四中这一手操作真不是盖得,搞得我都心中充满斗志,越来越想考进国立清华了。”余华远远眺望着数十米之外行走于走廊陈寅恪,后方跟着闻一多,再后面是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国学大师冯友兰,最后为钱稻孙,心中触动,一股刻苦学习的斗志如同泉水般涌了出来,充斥着脑海。</p>

学习!</p>

学习!</p>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余华不得不认清现实,自己的确被四中这手操作给挠到了痒处,恨不得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刻苦学习,努力向前。</p>

PS:昨天丈母娘来了,陪了二老逛了一天,又遇到高铁晚点,耽搁了不少时间,罪过罪过,等下还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