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秋收、子弟兵(2 / 2)

大唐仙师 水无形 0 字 2021-11-01

众人又是一番哄笑。

离开了老者,李二乐此不疲地拉着沈晨到处看看问问,只想听听民间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一事的说法,把沈晨累得够呛。

回到太极宫,李二让人拿来一碗冰激凌,递给沈晨吃下,他自己也吃了一碗,消尽了暑气,方道:“如何?”

“你是说百姓的反应?”

沈晨长长地呼出一口凉气,“还是朝廷没做到位的地方?”

“都有,你说说,我听听。”

不知从何时开始,李二在沈晨面前的时候已经没有用“朕”,而是直接用“我”。

或许是李治登上太子位的那天,或许是沈晨在渭水河畔送别李承乾那时,沈晨记不得了。

沈晨想了想,道:“首先,《大唐皇家仙报》《学院杂谈》工作没做到位,你必须下旨申饬!自从子弟兵概念提出到现在差不多大半年了,但百姓对子弟兵一事闭口不谈,明明都知道有这一回事,但根本没有人说出这个概念,相当于只能让百姓自己胡乱猜测,根本没有做到他们作为大唐官方媒体所要完成的宣传效果。”

“嗯!”李二点点头,回忆起方才在街上所听到的话语,“确实。此时几乎人人知晓,但并没有一人说出‘子弟兵’三个字,可见百姓根本没有对此事有清晰的概念,还以为只是朝廷自己本身的变动,与他们无关。”

所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名义。

但名义这种东西,平常看着没用,特别是在事情结束之后,好像所谓的名义就是个借口,于事情本身来说没有多大的帮助意义。

然而,并非如此。

一个凝练性的、高概括性的、高屋建瓴性的名义,往往能直接击中世人心中所想,从而在事情发生前便让世人拥护自己,从而减少做事情的过程中的难度。

比如说后世那一场搅动天下格局的战争,为了一个“自”字和一个“志”字,上层连开了好几次会议才定下,为的便是在动员广大老百姓的时候,高度总结出此事的正当性,从而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显然,这一次的“子弟兵”改革一事上,《大唐皇家仙报》和《学院杂谈》根本没有做到位,只告诉了老百姓有这么一回事,但并没有高度凝练出此事的优点,让老百姓多了很多无端地猜测。

李二拿过一份诏书,刷刷下写了几行字,双手托举,盖上和他脑袋一般大的玉玺印章,递给身边的小太监,不管小太监眼中的惊骇,转过头,道:“继续。”

“第二,百姓对此事更多的是冷漠。并没有那种‘有人帮我收割,太好了’的说法,在我看来,反而隐隐有些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