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乡党之训的核心,在汉室,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三老,二是乡校。
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曾经明诏天下: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公表也。朕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这就充分说明了,汉室皇帝认为,孝顺、农耕、三老、廉吏,这四者是构成了当今世界最值得推崇和尊重的美德与人物。
而乡校是三老的道场(三老掌教化),更是神圣的启蒙场所,知识的传播之源。
同时也是儒家认为的圣地(蒙以养正,圣功也!)
“朕不管你们有何恩怨,是为何要在乡校械斗!”刘彻板起一张脸,道:“但既然尔等敢于在乡校械斗,那就要承担因此而来的律法严惩!”
两个家伙立刻将头附到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虽然他们都知道,天子肯定不会太过严苛的责罚他们。
甚至,可能还有重用!
见过皇帝要杀人,还要把要杀的家伙拉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特意训斥一顿的吗?
皇帝又没病,肯定不会这样无聊。
那就只剩下一个解释。
陛下,有要用他们的地方。
甭管是什么。
褚大与许九都知道,他们赚到了。
当然,态度还是必须要端正,要诚恳的认错,深刻的检讨。
于是,两人不约而同的道:“罪臣罪该万死,请陛下降罪……”
“尔等应该感谢东二里三老杨公!”刘彻淡淡的道:“若非此公为尔等求情,此刻,尔等就已经被投入廷尉大牢了!”
东二里的那位三老确是在这两位被捕后,就向内史递交了请求从轻发落的文书。
不过,这只是走走过场而已。
是一个老人家想息事宁人,顺便不沾惹麻烦的本能反应。
刘彻拿这个说事,显然是故意给他们找借口了。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刘彻向前一步,看向褚大,道:“褚大,汝乃儒者,儒,柔也,本当以君子自重,奈何不顾体统,不尊先王之训,不崇乡党之教,大庭广众,与人械斗,且还是在乡校之中!岂不闻,太宰曰:儒,以道得民也!汝之所为,不仅辱了汝之师承,更辱没了先王之教,破坏了乡党之训,念尔初犯,又有三老求情,乃师仲舒,又素为朕之所敬,便从轻发落!”
“去给朕将《论语》《礼》《诗》各抄录五百遍,然后,去东二里教授蒙童一年!”刘彻低下头,问道:“汝可服气?”
褚大闻言,立刻叩首拜道:“陛下训诫,若黄钟大吕,又若春日之雷,使罪臣幡然醒悟!陛下圣裁,罪臣心服口服!”
褚大此刻的心情是愉悦的。
天子的‘惩罚’,看似是责罚。
但褚大看来,这是拳拳爱护之心的表现啊!
抄论语、礼、诗,这是磨砺自己的诗书素养,坚定自己的向道之心。
罚去东二里教授蒙童,更是要观察自己的德行操守的意思。
历史上,明君贤臣相遇,大体都有这么一个剧本。
这让褚大,真是心花怒放,不能自已。
只觉得眼前,一片坦途,前途一片光明。
升官发财,迎娶贵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在眼前了。
他哪里还顾得上去思考其他?
立刻就跟着两个押送他的士卒,恭敬的低着头,亦步亦趋的退出芝房。
刘彻看着褚大远去的背影,嘴角微微一笑。
如此一来,至少两三个月内,许九和他背后的那个人以及《富民》这本书应该不会出现在董仲舒的视线内。
要知道,以毛笔抄录五百遍《论语》《礼》《诗》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这可不是后世小学生完成老师作业,字迹可以潦草,纸面可以污染。
必须是字正清晰,卷面整洁。
想了想,刘彻决定给褚大增加点难度,于是对剧孟吩咐道:“命人告诉褚大,只能以竹简抄录,不许用白纸……”
好吧,这个决定,可能会将《富民》的曝光时间,至少再向后退两个月。
至于到时候,褚大是否还记得他曾经跟许九争论的内容。
那就要看褚大的记忆力,能否有那么厉害了。
刘彻觉得,很大可能,到时候,褚大只能记得他与许九争论过,还动过手,但具体过程,就呵呵了。
等到褚大完全消失在芝房之内。
刘彻才好整以暇的看向许九。
“宋子候……”刘彻翘着嘴角,打量了这个家伙一番。
“罪臣恭听圣训!”许九立刻就叩首道。
毫无疑问,刘彻很清楚,这个许九是个聪明人。
而且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刘彻现在有七成以上的把握肯定,目前的一切,都是这个家伙布下的局。
刘彻从知道这个事情开始,就已经怀疑了这一点。
而绣衣卫的调查报告和御史大夫衙门给出的情报,在时间线上,也非常吻合。
刘彻在去年开始,就已经不止一次的通过诏书,向朝野群臣,暗示了他的政治倾向。
自甲子诏谕以来,刘彻的态度,甚至已经可以说是,明明白白的摆给别人看了。
其他的多次诏书和朝会上的表态,更是将这些东西,都明摆着告诉了大臣和列侯们。
刘彻一直在等,在等一个主动靠拢和跪舔的臣子出现。
可惜,一直都没看到什么动静。
这让刘彻的千金市马骨计划,如悬空中,让他好不尴尬。
好在,聪明人多的是。
刘彻已经隐隐绰绰的听说了许多列侯和官宦世家在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了。
譬如,著名的万石君石奋一家什么的。
但刘彻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的,居然是毫不起眼,排名倒数第一的宋子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