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共识(2 / 2)

血沙 闪烁 5855 字 2019-08-13

刘威知道康太郎的意思,这就是“少壮派”所能发挥的作用。

“具体怎么做,你应该很清楚,不用我提醒。只是千万记住我开始的话,不要相信那些家伙。”

刘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康太郎的意思。

康太郎没再罗嗦,启动了终端机。

终端机采用的是独特的操作系统,桌面为3D立体映射。从显示的信息来看,与会者有一百多人,由黑色投降代表。系统最多支持五个人同时发言,某个人发言的时候,代表他的头像自动变亮,提醒其他与会者。

只有代号,没有名称。

显然,这些“少壮派”成员非常谨慎。

按照康太郎介绍,其中有不少社会名流,还有一些大企业的老板,只不过大都与康太郎一样,属于灰色地带。

这也可以理解,明治维新之后,财阀就已成型。

虽然二战之后,日本经济格局大洗牌,曾经助纣为虐的大财阀遭到清洗,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井财团,但是大战结束后不久,冷战爆发,美国修改对日政策,不但让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获得军事物资订单,帮助日本走出战后困境,还默认趁机抬头的财团势力,使得以三菱为代表的现代财团迅速掌握了日本经济命脉。

仅仅三菱财团就掌控了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家产能

算上三井、住友、富士、三和与第一劝业,六大财团旗下的产业,相当于日本国民生产能力的四成

更重要的是,六大财团掌控着金融、制造、化工、电子等等支柱型产业。

即便日本有不少中小企业,其中一些还很有名气,但是要么在狭缝中求生存,要么与财团结成联盟。比如由本田宗一郎创立的本田株式会社就与三菱财团联合,通过本田技研公司分享科研成果。

除了这两条路,六大财团之外的日本企业没有别的出路。

虽然在上个世纪六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初,也就是日本的“黄金二十年”期间,这种合众连横的发展模式,为日本企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劲动力,让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创造了一段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随着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的经济神话被打破,由财团主宰的日本经济秩序失去了活力,成为了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日本在二十多年里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

归根结底,由财团控制的日本企业丧失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竞争力。

这一点,与美国的财团有很大区别。

不可否认,美国也是财团经济,只是早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财团就完成转型,主要控制金融业,通过金融调配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用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美国财团不再介入实业,等于扩大了竞争范围。

结果就是,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间,美国诞生了如同IBM、英特尔、微软、苹果与甲骨文等众多新兴企业,GE、GM、波音、洛马、福特等传统企业也在新的竞争中恢复活力。进入二十一世纪,更是出现了脸谱这样的网络巨头。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美国在尖端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

与美国相比,日本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财团直接参与实业竞争,所以很多有创造力的企业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众观日本各大知名企业,大部分都是在战前已经存在的传统企业,少数是战后出现的现代企业,为数不多的新兴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

在最近半个世纪,日本没有诞生一家像英特尔这样的新兴企业。

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创新,日本的全球竞争能力急剧下滑。

日本要想走出这场危机,必须打破财团的禁锢,为新兴企业留出发展空间,在科技创新上超越美国。

有点远见的日本人都知道问题所在,可是没人敢挑战六大财团,也没人具有这个实力。

讨论开始后,康太郎就没有发言,一直由刘威替他发表意见。

没什么好担心的,所有参与者的声音都经过处理,没人听得出来,即便是电子设备也分辨不出来。

随着讨论进行下去,刘威也认识到,日本确实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精英人士。

可惜的是,这些人要么是天马行空般的理论家,要么是坐享其成的现实主义者,在问题面前,没人愿意充当排头兵。

讨论持续了数个小时,结论只有一个:“少壮派”不参与、也不反对针对三菱财团的任何行动。

能达成这个共识,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说明一个道理:日本人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的道理,日本人也明白。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牢记“网”网址:httpngWe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