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东林(2 / 2)

中华异史 呱呱叫 8141 字 2019-09-29

“这件事我也知道,当时我也收到了一份揭贴。”那名青衫儒生急忙说道。

老者抬头看了看那名儒生,随即说道:“年轻人知道的自然是不比我们这些老人多了!只会跟着那些宵小之辈胡言乱语,当真是儒家之大不幸!”

紫衫儒生见老者似乎有些生气,生怕自己听不到这种内幕,于是赶紧拉了下那青衫儒生,随后向那老者说道:“老先生不要跟我这位同窗一般见识,还望老先生不吝赐教。”

老者赞许的点了点头,说道:“噢……还是有懂事的人的。其实此事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老夫还是在一次偶然的讲学中听到的。”他抬起头来,看了看酒铺墙壁上的那几幅山水画,沉默了许久,方才接着说道:“靖海公郑森得知陈老夫子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便急忙亲自找到了陈老夫子府上,跪在陈老夫子的脚边,恳求陈老夫子收回成命,但却被陈老夫子拒绝了,因为陈老夫子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马上撤消二主共和,另从宗室之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王子,拥立其为大明皇帝,但靖海公郑森没有答应这个条件,因此,这件事情就这么无可挽回了!

“这么说来,陈老夫子当真是深明大义啊!宁可不要自己的前程,也要维护大明江山社稷。“那名紫衫儒生自然是知道这样的老头最爱听什么,于是便忙顺着他的意思说了一句。

那老者果然非常满意,他笑着看着那名儒生,赞许道:“不错,孺子可教也!”他从袖子中取出一张名帖,递给那名儒生,并说道:“这是老夫的帖子,你拿着到东林新苑去,老夫就在那里讲学,若是有兴趣,不妨来听听。”

紫衫儒生谢过那老者,随即便将那帖子小心的贴身藏好。

老者转过身子,看着铺子外那条被太阳晒得有些白的刺眼的街道,轻声叹道:“没想到张老夫子这么快就……唉……以后东林领袖以谁为好呢?”

“这个,以晚生之见,应以史可法史阁部为最佳。”那紫衫儒生小心的说了一句。

老者转回头,望着那儒生,摇了摇头,说道:“史阁部虽然有心维护东林,但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史阁部的人望远远比不上张老夫子,为人又极易受他人影响,因此无法挑起东林重担。”

“那,陈永华或是孔季康怎样?他们是张老夫子的得意弟子,应该有足够的人望吧?”紫衫儒生急忙换了两个人选。

老者又摇了摇头,随后说道:“孔季康年纪太小,阅历不足,或许有热情,但却无手段,至于陈永华嘛,其实依老夫之见,他与他的父亲不同,他似乎更倾向于朝廷一边,虽然也曾在东林聆听大儒们讲学,但其心思显然不在其上。”

老者闭着眼睛,痛苦的思索了一阵,随后又睁开眼睛,叹道:“楚国公确实厉害,一个拳头一个拳头的接连打将下来,已经将儒学打压的无法透气了!”

“可是晚生听说,现在的儒学实际上是假的,是伪儒,与先秦圣人的儒学相差甚远。”那名青衫儒生终于找到了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胡说!”老者有些恼怒了,“伪儒不过是朝廷的污蔑之辞,怎可当真?”

“可是上次从秦朝始皇帝的陪葬兵马坑中挖出来那么多先秦典籍,那上面所记载的儒学可与现在的儒学大不一样啊!”那名青衫儒生显然对于老者没有什么好印象,故而言语有些顶撞。

老者气愤的站了起来,怒道:“那些东西都是伪造的!”

青衫儒生正色道:“伪造?可是怎么伪造的如此逼真?况且始皇帝的陪葬坑谁人见过?谁人能找的这么准?更何况连九鼎都被一同找出来了,这事又如何解释?”

“九鼎?嘿嘿!”老者怒极反笑,他走到那儒生面前,低头看着那儒生的脸,说道:“何为九鼎?九鼎又是什么样?谁人见过?况且此次所谓的那九只鼎上没有任何铭文,唯有一些图案,这又怎讲?这可与典籍上记载的大不一样啊!据史籍记载,始皇帝过泗水之时曾经丢了一只鼎,那么说来,应该只剩下八只鼎才对,况且,如果始皇帝真的想将九鼎陪葬的话,那么就应该埋入陵寝之中才对,怎会埋在陪葬坑中?”

“也许典籍上记错了!”青衫儒生对于老头儿的顽固十分反感,他急忙分辩道:“既然儒家经典都记错了,那么那些史书、典籍自然也会出错!”

老者摇了摇头,叹道:“误人!误国!误天下!伪造这些东西的人必遭天谴!”

“二位,二位!”一名年长的伙计见两人声音越来越大,而且那位老儒生已经气得浑身发抖,他生怕老头气死在铺子里,于是忙走上前去,与那名紫衫儒生将二人劝开,并说道:“二位不可如此争吵!假如不服对方,大可以到茶馆之中去辩论嘛!《号角》上不是说了吗?朝廷鼓励百家争鸣,不会以言罪人,况且朝廷也说了,此次所挖出的典籍目前无法分出真假,因此需要诸位认真分辩,在辩论之中找出正确的圣人之道。”

“〈〈号角〉〉?此书误人不浅!老夫最见不得的便是此书!”老者非常愤怒的说道,“圣人之言怎会有错?儒家经典怎会有错?”

“老先生此言诧矣!”那名青衫儒生说道,“正所谓‘时移则事异’!今时不比往日,有些东西已经朽了!况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抱残守缺是不妥的,唯有不断的吸纳新鲜东西,儒学才能经久不衰,空谈只能误国误天下,唯有实干才能济世救民。”

“悖逆!悖逆!”老者气得已经有些站不稳了。

紫衫儒生急忙扶住老者,并不停的向那青衫儒生使着眼色,示意他不要再说。

青衫儒生后退几步,向着二人稽首道:“二位请继续,我可是要去东帅府旁边的辩议堂听他们辩论去了,听说今日有几个师范学堂的辩才要来,我去长长见识,顺便与人切磋一下那些始皇经典,看看还有什么让人惊讶的地方。”

见那青衫儒生头也不回的走了出去,紫衫儒生长长的嘘了口气,待转头望向那老者的时候,才发现老者的脸色已经变成了青色。

“老先生,你怎样?身体有何不适?晚生这就送你回府?”紫衫儒生急忙关切的问道。

老者先是摇了摇头,随后又点了点头,并缓缓说道:“有劳了,你就将我送到张老夫子府上去吧。”

“去张老夫子府上?”紫衫儒生满脸的惊讶。

老者点了点头,说道:“两年前,就是张老夫子将我从山东请到这里来的,我与他虽然在儒学上有些分歧,但总归都是儒家弟子,我去看看,免得到时候后悔莫及。”

当酒铺中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的时候,位于东帅府旁边的咨议府中也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辩论。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人,林清华说的话很少,因为他想听听这些大臣们的意见,并调动他们的政治积极性,让他们适应这种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

他们为之争吵的是关于官员经商的事情。由于林清华鼓励人们经商开工场,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允许官员公开经商,利用他们手中的资金和关系,尽快的将工业与商业发展起来。

这个政策在开始时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官员们的带动下,商人们放开了胆子投资,短短的数年间,工场遍布长江沿岸,甚至连那些相当偏远的地方也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矿山和冶炼场,这不仅为林清华提供了大量的税收,而且也使得一些技术加快了发展速度,现在他的兵工厂里所需要的一些部件已经完全可以由民间供货。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政策也不例外,当商业与工业繁荣起来以后,竞争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的本性决定了在这种竞争中,没人谁愿意放弃对于自己有利的手段,那些纯商人是如此,而这些经商的官员就更是如此。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尽力打压经营相同产品或货物的商人,或者垄断当地市场,或者干脆利用手中的权利直接找商人的麻烦,这样一来,至少导致了三个严重后果:其一,商人们见当民商不如当官商好处多,于是便开始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钻,虽然林清华已经完全禁止了除了科举之外的其他仕进途径,但是人的智慧是无限的,当商人们开始将钱直接送到官员们的手中,并以其为保护伞的时候,官场的糜烂开始疯狂加速,使得林清华的反贪机构疲于奔命,而且效率低下;其二,部分性格软弱些的商人见无利可图,便开始变卖产业,重新购买土地,并用尽各种办法逃避林清华制定的限地法,这样一来,商业与工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苗头;其三,部分商人既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血汗钱喂养那些贪婪的官员,于是他们便纷纷联合起来,通过向巡查御史举报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过,由于官员们往往比较注意保护自己,而且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督,这样他们就能逃过一劫,而后等风平浪静之时,便发动反扑,利用那些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尚未被朝廷裁撤的衙役报复那些商人,而商人们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再次联合起来,雇佣保镖,甚至是购买武器组成商团,与那些官员对抗,双方的一些冲突往往会被有意无意的扩大,以至于必须要军队介入才能平息。

对于前两个后果,林清华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而对于第三个后果,林清华心中非常的矛盾,他既为商人们的觉醒而高兴,但同时又为这种私下的恶斗而担心,实际上,在这样的冲突中,最后失败的往往是民间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可能象官员们那样得到庇护,而且关系网也远没有官员们复杂结实。

林清华有意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便召集了手下的大臣,命他们商议这个问题。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立即禁止官员们经商,而另一派则认为不应禁止。

赞同禁止的官员们的理由非常的充分,那就是,若是任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官员们的心思将全部放在经商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职责,但他们肯定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利,因为他们知道,权利越大,好处越多,银子也就越多,而这样一来,必将引起极大的混乱,所以,必须在其尚未形成气候之前,将其扼杀。

反对禁止的官员们也提出了他们的理由,因为林清华以前曾经明确的说过,他将完全支持官员们经商,并保护他们的产业,若是现在禁止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朝廷朝令夕改,这样一来的话,以后还怎么发号施令?况且有林清华关于〈〈自卖人法〉〉的前车之鉴在前,他们自然是坚决反对,因为他们可不想林清华重蹈上次的覆辙,被东林那样的势力揪住小辫子不放。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官员们的忠心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军队将领搀和到这种复杂局面之中,不过,谁也不能保证这样就万无一失,在真正的坐稳江山之前,必须小心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