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二十一节(2 / 2)

中华异史 呱呱叫 5782 字 2019-08-12

不一会儿,洪熙官和方世玉回到庙中,洪熙官说道:“那些匪人居然在江边藏了船只,他们坐上船向江北跑了,我们没追上,不过我觉得为首那人的身法好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是谁。”

林清华道:“不用想了,那人就是马宁儿,是来找我报仇的。”

洪熙官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他!这次让他跑了,看来以后得多加小心才是,侯爷去哪儿,我和世玉也必须跟上,以便贴身保护。”

莫不计立即道:“正是!正是!以后我们四人要形影不离,以免被人暗害。”

此次遇险使林清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身居高位者无一不是保镖众多,深居简出,因为他们的仇家实在是太多了,当官为政时所施行的一些政策肯定会触及或伤害一些人的利益,而这些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想想自己今后将要进行的改良,林清华不寒而栗,看来自己确实应该成立一支忠心耿耿的卫队了。

说干就干,林清华立即让陈唯一从军中挑出三个班的士兵,由洪熙官和方世玉统领,以此作为自己卫队的骨干,其成员的待遇很高,每人每月支饷三十两,并且在军队中拥有优先提拔的资格。听到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士兵报名的热情很高,纷纷要求加入威毅侯卫队,但林清华挑选的条件很苛刻,不仅要求熟练掌握骑术、武功,而且枪法要好,忠心耿耿,最好是淮河以北的人。过了林清华这一关,还要过洪熙官那一关,洪熙官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在他和方世玉的合攻下坚持十招就算合格。经过三天的选拔,终于挑出了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汉,个个都有以一当十的本领,枪法也好,可以说人人都是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至于忠心更是无可挑剔,很多是林清华从江北带来的老部下,对林清华只有景仰之心,毫无怀疑之意,均愿死心塌地的为林清华卖命。

卫队组成后,林清华立即把他们武装一新,不仅穿上了新军服、军靴,而且还戴上了新式头盔,每人一支燧发长枪,两支燧发短枪,林清华走到哪里都要把他们带上,使得南京城里的人眼界大开,终于一睹新式军队的风采。现在林清华倒有些盼望马宁儿的出现了,只要他敢来,定要他有来无回!但那马宁儿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再也难觅他的踪迹。

转眼已到中秋,百姓家中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月饼,虽然时逢战乱,但如果不找些使人快活的事情来做的话,这日子怎么熬呢?所幸当今天子圣明,下旨取消了那恼人的“剿饷”,百姓兜里的钱终于能省下一点,月饼心儿里的料也能加点荤了。于是这打月饼的人居然比前些年多了,买料的、买陷儿的几乎挤破了铺子的门槛。

“宜心斋”月饼铺的张掌柜这几天可着实高兴,现在来买月饼的人可真多,在他的记忆中已有十年没见到这样的光景了,他一边将库存的货推了出去,一边向原料商进货,想到这里,他不禁暗暗骂道:“那个周掌柜可真不地道,才向他买五千斤面粉,他就说没货,当我不知道似的,还不是把面粉卖给了他那未来的亲家‘张大牙’?说起来也真是奇怪,那‘张大牙’长得那么丑,生个女儿却如花似玉,怕是快十五了吧?哼,你个老不死的‘张大牙’,想跟我抢生意,没门儿!”想到这里,他又笑了起来,自己和兵部的人相熟,前几天刚拉下来一个大定单,皇上要犒赏新成立的“镇虏军”和“平虏军”,特下恩旨订购月饼十八万个,光这笔生意就够他狠赚一笔了,他仔细盘算着,一个月饼赚皇帝五文钱,十八万个月饼就是九十万个铜钱,合九百贯,以现下朝廷规定的银钱兑换率,就是九百两银子,虽然实际换不了那么多,但也不少了。每想及此,他都要笑出声来,但不知为什么他的心里也有一丝忧虑,前几天“镇虏军”来了几个军将,说要他在给“镇虏军”的月饼上刻上“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八个大字,本来这也没什么,只需在拍月饼的模子里刻上那八个字就行了,也没什么难的,但偏偏自己的小儿子当时在柜上帮忙,看见了“镇北军”军将的那一身行头,立刻六神无主,围着那几个军将问长问短,东摸摸,西瞅瞅,像着了魔似的,从那以后茶饭不思,吵着闹着要去当兵,自己拗不过他,跑到人家军中一问,才知道不到十八岁人家不收,儿子回来后大哭一场,埋怨父母晚生了自己三年,但哭了一场之后倒也没再提当兵之事。张掌柜就是想不通,当兵有啥好的?风里来,雨里去的,时时都有性命之忧,没听说过“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吗?不过话又说回来,那“镇虏军”的行头还真是不错,人穿在身上就是精神,尤其是那一双长筒靴,走在地上“嗵嗵直响,那个气势,嘿,还真不是的猛,也难怪儿子着了迷,得了,等忙完了这一段时间,找个皮匠也给他做一双,免得他闹别扭。还是阿大懂事啊,帮着家里做生意,看来得给他张罗一房媳妇了,城东头“刘家药材铺”的二闺女不错,人长得水灵,又懂事,两家又门当户对的,明天就让媒婆说媒去!

百姓家热热闹闹的忙着准备过中秋,这文武官员的家里就更是热闹了,张灯结彩,迎来送往,门口是车水马龙,院里是大戏连天,给人以太平盛世的错觉,若不是每隔几天就有一份来自淮北的最新战报被人快马加鞭的送入兵部,只怕众人当真要把这南京当成世外桃源了。

林清华在兵部办妥了领取最后一批武器的手续,顺便拿着刚送来的战报看了看。战报是高杰发来的,战报上说清军前些日子曾对徐州发动过一次进攻,但被守军打退,正当清军欲卷土重来时,山东、直隶一带因反对多尔衮的剃发令而爆发了起义,虽然迫使多尔衮暂时收回剃发令,但起义仍是以燎原之势发展,加上李自成部队在黄河以南对清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虽未成功,但牵制了清军主力,后院起火的清军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南下,因而双方的战线已稳定在了徐州一线。

看完战报,林清华的心情并不轻松,他知道历史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如果照此发展的话,今年年底清军就会平息叛乱,进而集中兵力进攻李自成,消灭李自成后,清军就将南下攻打明军,届时明军将一溃千里,而且会有很多投降,并成为清军的开路先锋,扬州之役就在此时展开,接下来便是“扬州十日”了。林清华希望自己的到来能改变这一切,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林清华带着卫队离开兵部,先回了趟家,接着便带着芳儿和萍儿去侯方域家扑宴,一路上林清华卫队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纷纷打听这支队伍的来历。林清华得意的骑在马上,走在队伍的前面,身旁则是贴身保镖洪熙官与方世玉,身后则跟着莫不计,在他们与卫队之间则是两顶小轿,轿旁各走着两名丫鬟,轿子后边跟着一老一小两名太监。

到了侯府,众人自是一番热闹,院中摆下五桌酒席,专门招待卫队士兵,林清华格外开恩,允许士兵们各喝二两绍兴黄酒,他与洪熙官、方世玉、莫不计、芳儿、萍儿则在里屋与侯方域两口子开怀畅饮,三女坐一小桌,几个大男人则坐一大桌,女儿家那边窃窃私语,大男人这边却是吆五喝六,嗓门震天。

吃完酒席,众人又聊了会儿,林清华想起还要到镇虏军中与诸将联欢,于是起身告辞,但芳儿与萍儿却要与香君继续切磋女红技艺,林清华只得由她们了,只是吩咐早点回去。

到得军营,已是夜晚,林清华吩咐掌起数千个大灯笼,在灯笼的映照下,与众人同吃这皇帝亲赐的劳军饭和劳军月饼,中秋佳节自然免不了小酌几杯,只是嘱咐不可喝醉,以免误了军机大事。这中秋佳节本应是亲人团聚之时,但诸军多是孑然一身,要么从小就是孤儿,要么亲人已亡故于战乱,触景生情之下,难免生出些许悲凉,这悲凉之情渐渐在军中传开,不知是谁带头哭起了鼻子,于是军中很快布满了呜咽之声,堂堂的镇虏军军营顿时变得凄风惨雨,好不凄凉。

林清华见势不妙,赶忙安抚众人,待众人逐渐安静下来,又让众人齐唱岳飞的《满江红》,这才恢复了军营中本该有的豪迈阳刚之气。

回到府中时已是半夜,本以为二女应该已在卧室恭候自己的归来,但佳人芳踪难觅,询问丫鬟才知二女未回,隐隐感到有些不妙,正欲派人去寻,却见满脸鲜血的小德子扶着同样满脸鲜血的祁海从门外跌跌撞撞的进来,一见林清华,那小德子就哭着道:“侯爷,二位夫人被人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