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祖困青龙(2 / 2)

全球三国 比萨饼 6523 字 2019-09-28

……

亦奇与佛祖,谁都不肯让步,两人就此耗上。

……亦奇先是哀求佛祖无条件放他回去,接下来,大展尖酸刻薄地讽刺之功,试听亦奇说道:“你们佛教,按字数多少来解就是:一字曰僧;二字曰和尚;三字曰出家人;四字曰色中饿鬼!佛爷作为佛教大boss,诚是天下最好色之辈也,朕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佛祖好涵养,哈哈一笑道:“然也,然也,色即为空,空即为色!种马是和尚,和尚是种马!到头来皆是空!”

……

亦奇对佛祖无礼,倒不怕佛祖对他危害人身安全,佛祖气魄之大,能容天地,岂会为区区言辞着恼?

不过见亦奇絮絮叨叨,佛祖就开口念经!

他轻启金口梵唱,初时声音若远若近,似有无之间,不久他闭口不念了,天地间却是梵音琅琅,响彻天宇,圣菩提树大放光明,祥光千丈,霞光万道,一时间庆云瑞彩齐出,或金灯贝叶、瑶珞垂珠、金花白莲,络绎不绝,花雨综纷,四处播晒,诸天神佛齐现,亦奇眼睛看去,圣菩提树叶之上,俱现出一尊圣佛菩萨金身,看去何止百千万亿!

无孔不入的佛音,钻入耳际,每隔那么上下时间,就来上一声当头棒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亦奇苦苦支撑,只觉得身体暖洋洋极为慵懒,意志涣散,恨不能立即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全仗心头灵明一点,就此守住,坚不放下屠刀,誓要杀人!

他口念至强“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男儿莫战栗,有歌与君听: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雄中雄,道不同: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美名不爱爱恶名,杀人百万心不惩。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有骂我人。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

“为我中华千秋业,天下苍生皆可杀,杀杀杀杀杀杀杀!”

一遍又一遍,血色戾气大起,对抗安乐祥和的佛音!

佛祖心中暗暗称奇,他的圣言纶音一出,天地人三界齐听教诲,却降不伏那条青龙!

恍惚中,亦奇隐约有人焦急地呼唤着他,声音是许褚、典韦、大乔、小乔和贾靖雯还有贾诩、马良等人,可是他没法回应他们,更不能起来。

树还是那棵树,人在树下坐。

皇帝参禅,入定后,异象即出,天地间虚无飘渺的磬音梵唱传来,圣树旃檀异香扑鼻,原来圣树下坐着的修行者,俱被惊醒,与圣树所在的菩提树寺的僧人都是又惊又喜,均说皇帝佛性深重,已得佛缘!

僧人说以前在圣树下修行,也有人出现如此天瑞异象,但要修行良久,象皇帝一入定,即有佛兆,还是首次得见。

看来,皇帝称他是大自在天(湿婆在佛教中的化身),确有几分道理。

所有人都不敢打拢,全部离开了圣树,只留皇帝一人在树下,护寺兵与许褚、典韦的近卫军在台阶处团团围定圣树,水泄不通。

问题是皇帝连坐三日,不睁眼睛,不言不语,不食不拉,仅胸口微微起伏,表示他还活着。

带队保护皇帝的许褚和典韦由最初的欣喜,化成了焦虑,他们近前,细细声试着去唤皇帝,当然不行!

皇帝依旧平静地盘坐,没有回应。

皇帝其实是用神识谒见佛祖,神识再被佛祖施展大手段封住,岂能应许褚和典韦?

两将着了慌,急报高层,诸人连忙赶来,同样叫不醒皇帝,顿时大起恐慌。

他们上报至建业,皇后蔡琰找来护国真人于吉,问他怎么回事?

于吉自然清楚入定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他没有算到是佛祖封住了皇帝神识,而以为是皇帝自行入定。

毕竟皇帝是神,大有根底,他一入定,只能等他自行醒来。

大家稍有欢色,放下一半担心。只有一人,心神不定!

那人就是凤雏庞统!

庞统既号凤雏,也是个有慧根的人,他听出了天地之所发的梵音中杂着龙吟。

只是,龙吟似乎象被困住的龙所发的怒吼,而不是愉悦之吟。

庞统忧心忡忡,动手算命。

当时社会的各阶层,大搞迷信,就连大学中也开设有“风水”课程。是以庞统会算命。

他先用“鬼谷子神算”去算皇帝的吉凶,当然算不出什么,事实上,全国算命佬,无人能够算得皇帝的命运。

再用传统的龟卜(用火烧灼龟壳),以定吉凶,还是不行!

庞统一发狠,隆重其事,命人摆下七七四十九盏星灯,请离恨天太上老君的法力,再来算过,这回他并不是算命,而是算谁是贵人。

所谓贵人有贵气,说不定那人,能够唤醒皇帝!

使用龟卜,龟壳被烧灼后,得出一字:“桃”。

“桃”,是哪个人的名字呢?

……

正死守灵台方寸地的青龙李亦奇,忽然觉得清新芬芳的气息向他吹来。

“嗤”

凉凉的液体滴在了李亦奇的额头正中,清凉瞬间传遍全身!仿佛在沙漠中艰难行走的旅人,忽然得露甘泉,清凉的泉水让他全身爽透,全身毛孔一齐张开,无比的舒畅。

亦奇打开了眼帘!

似乎听到了佛祖悠悠之声:“天数!天数!一颗泪珠,居然化掉了老僧的无上禅力,青龙,你须上体天心,尽量少造杀孽,为你自己,为你帝国,好自为之吧!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