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壮实工匠冷笑一声道:“每日里都死去几十人,死掉了也省的受罪。”
正说着,有数个兵丁过来,把围观的人哄进海里继续工作。这倒下的工匠下半身都被蛆虫咬的烂了,此刻奄奄一息,微微睁开眼睛,嘴唇一动,终于什么都没说出来,就头一歪死去了。那些士兵见怪不怪,用一卷席子把人卷起来,扛走了。
孙思邈的目光随着那尸体,一直到他消失掉,转身问武安福道:“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
“孙先生,你也经历过沙场的残酷,在那里,人命才是最不值钱的。。”武安福叹息道。
“还没征伐高句丽,就已经有这么多无辜的人白白死去,少帅,这不是建功立业,这是天灾人祸啊。”孙思邈痛惜道。他虽然也加入了贾柳楼英雄会四十六友,可是内心里还是以正统自居的,如今看到朝廷无道,百姓遭殃,不由愤慨起来。
“先生,这些话我们回去再说。”武安福瞄了一眼远处谈笑风生,浑不把这些人的生死放在眼里的唐璧和元弘嗣,“我还记得我承诺过你的话,这个国家若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你我就一起来用猛药医治他。”
孙思邈点点头:“对,猛药。”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的眼中却也闪动着豪迈的光辉。\\
在大业三年的春天,除了山东莱州的海口有无数的工匠或劳累或病痛而死,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惨剧。这一年的三月开始,无数的士兵从各地向北平聚集。最远的甚至从岭南和蜀中出发。比如江淮以南的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就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数千里外的北平前进,沿途州府负责供应军需,一时间沿路鸡飞狗跳,老百姓苦不堪言。三月末,杨广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发河南北部民夫三十万供应军需,官道之上,到处都是推着独轮车的民夫,田里的庄稼无人照应,整个国家都在为了征伐高句丽而做准备。四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船队前后长达千余里,遮天蔽日,堵塞交通。<首发>。在前一年寒冬季节以冻死冻伤十万民夫的代价而加紧开凿完毕的半条京杭运河上,到处都是往返在路上的民夫。竟然有十万人之多,日夜不绝,白日里如蜂拥,夜里行路的灯笼聚集起来,如同白昼一般。劳累,病痛,沿途的土匪,使得民夫常常横死路旁,再也回不到家乡。死尸横遍道路,全国骚动,天下大乱,就在眉睫。
“李靖,你说讨伐高句丽能成功吗?”在济南府的城墙上,看着沿路蝼蚁一样的民夫,推着沉重的小车,向北而行,又有前往北平等候出征的将士,拖着兵器,盔甲凌乱,疲态尽显。道路之上,有去向北平的,有从北平交完粮草回来的,拥挤不堪,混乱之极。若不是武安福建议唐璧在官道附近布置人马,严密监视,努力疏导,只怕会有更多的乱子。
“必败无疑。”李靖道。
武安福一笑:“不愧是李靖啊。”
“少帅也这么认为?”李靖问道。
武安福并没有回答,只是道:“若我说大隋会因为小小的高句丽而亡国,你相信吗?”
“如果皇上之征伐这一次,不再滥用民力,休养生息,以国库的丰盈和多年的储备,不至于亡国。”李靖冷静的分析道。
“可惜的是,皇上是个不服输的人。这只是第一次。”武安福道。
“少帅是说这次失败了的话,还会有第二次讨伐高句丽?”李靖惊道,一次讨伐已经劳民伤财,天怒人怨,若是再有一次,只怕真的会倾覆几百年来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华帝国。
“如果真的有第二次,第三次,你说我门该怎么办?”武安福微笑问道。
李靖沉吟了半晌:“少帅,靠山王年岁大了,是时候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了。”
武安福哈哈一笑:“知我者李靖也。明天开始,以父王的名义招兵买马,就说是为了讨伐高句丽储备兵源,参军者全家免除徭役,军饷加倍。钱就从父王那里挪用一些,若是不够,北平那边自然有供应。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些人,只能忠于我。”
李靖一点头:“我明白了。”
武安福回身望向涌动的人群,更远处,就是天下。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