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三十九章 抓到一个陈留细作(1 / 2)

猎明 青铜人头 0 字 2021-09-20

 在此之前,后金的军事行动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后金大军自长城界岭突破之后,击败了蓟辽总兵白腾蛟和马兰峪总兵白广恩之后,连破迁安、三河等地。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阿巴泰率大军主力攻击通州,一路由后金内大臣图尔格偏师击柳树涧趋天津卫。</p>

由于白腾蛟和白广恩的惨败,加上大明朝廷北方空虚,再无法组织有效的军事抵抗,各地官吏望风而逃,更有甚者献金帛迎降,后金大军在河北如入无人之境。</p>

不日,后进拿下河间,大军已经至山东。</p>

同时,京畿震动,崇祯皇帝随即宣布北京戒严,甚至勒令勋臣分守各门,征召诸城镇兵勤王。</p>

可惜,此刻的北方那里还抽得出兵力。</p>

当时,明朝黄河以北的防御情况是这样的。关外,关内分设辽东总督、蓟辽总督。又设保定、昌平总督。巡抚有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个。总兵则有宁远、山海关、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个。可以说星罗棋布、无处不防。可真实的情况是事权不一,左右推委,多而无用。更何况松锦大败之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已然尽失,北中国已经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p>

说起来,这已是后金第四次入寇河北,也是最后一次。</p>

松锦大战之后,许多后金官员提议挟大胜之威继续进攻明朝,以成一统基业。如汉奸张存仁就上述皇太极,说明朝的国运已衰,天命以归大金,何不大军入关,继续扩大战果。</p>

张存仁同学名字中虽然有一个“仁”字,可心中却没半点仁义可言,“首广其地,次广其财。”用意不言自明,其中蕴涵的意思也很简单:“我们应该不仅仅满足于劫掠明朝的财物和人口,大金国需要的是土地,有了土地,还怕没有财物和人口吗?”</p>

可惜皇太极并没有接受他这个建议,依旧十分认真的对待和议。</p>

皇太极是后金少有的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就当时两国的国力对比而言,后金想一口吞掉整个中原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当时的后金八旗军力加上蒙八旗、汉八旗也不过十来万人。而明朝的朱仙镇大战一次就可组织四十万大军。财政上,因为小冰河期的缘故,地里几乎没有什么出产。而明王朝虽然连连天灾,岁岁兵祸,但因为有富庶的江南和繁荣的商业,政税收入比起万历年间却有大幅度增涨。崇祯十五年全年岁入两千三百万两,支出两千三百万,收支刚好平衡,财政局面比起万历初年还要好。</p>

单纯从数据上看,明朝并没有灭亡之相。在皇太极看来,眼前的明朝还是一个庞然大物,根本就不是小小一个后金所能对付的。</p>

长期的战争对后金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明朝愿意,完全可以依靠长期的战争将小小一个后金拖垮。只要他们愿意。</p>

因此,皇太极认为,如果能和明朝保持名义上的休战状态,让他们出点钱买平安,并时不时南下抢一把符合彼此的国家利益。</p>

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完全彻底地统一天下,如果能够做到北宋时的金、辽那种地步,他就非常满意了。</p>

至于甲申年后金入关,纯粹是多尔衮中了一个大乐透。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意外。</p>

于是,明、金和议开始。</p>

老实说,如果崇祯皇帝能够面对现实,拉下脸皮议和,明、金之间罢斗,自可从北方腾出手来对付南面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可是,崇祯皇帝一想起宋、金和议的故事,又放不下天朝皇帝的面子,不敢做出任何决断。干脆来了一个装聋做哑。但暗地里还是派人与皇太极接触。</p>

对于明朝的使者,皇太极表面还是很欢迎的,他隆重接待了使团,并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p>

信上照例将战争责任归咎于明朝,并重申和谈的意愿,开出自己和谈的基本条件:两国平等;遣返对方逃人;明朝每年给后金金万两、白银一百万两。后金则报之以人参、貂皮;以实际占领区划定两国国界。</p>

……</p>

松锦大战后金是战胜国,态度虽然咄咄逼人,但条件还算是合理-----真理永远在胜利者大刀的下面-----以明朝的国力而言,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内忧外患的明朝需要休养,需要时间恢复力量。</p>

问题是,这个条约对明朝的许多官员而言,简直就是卖国条约。反对永远是容易的,还能捞到好名声,至于建设性意见,东林的腐儒们才不关心呢。</p>

本次和议有崇祯皇帝默许,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导。可使者一回北京将相关议和材料交给他后,竟然被陈尚书的家童误为塘报抄传出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p>

一时间,陈新甲成立众矢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