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 王与马(1 / 2)

 琅琊王氏如今天下第一,外有王敦领军,内有王导主政,皇帝司马睿‘垂拱而治’。王与马,共天下,皆是实言而不虚。</p>

早前永嘉之祸,匈奴先破洛阳,后破长安,先后俘杀司马炽、司马邺两个晋天子。是时天下大乱。</p>

当时普遍认为要稳住司马氏的江山,须得派人坐镇建康稳定江左,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东海王司马越势大,打算移镇建康,却被人说服,派了司马睿去建康。</p>

司马睿南镇建康,却做了天子,司马越死得早了几年,于是竹篮打水。</p>

这一切的主导者,就是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p>

司马睿能做司马晋国的皇帝,琅琊王氏居第一功。</p>

西晋灭亡,随着东晋的建立,司马睿当国,王氏声威达到鼎盛,于是内部矛盾爆发,王氏世家的内部争斗趋于白热化。</p>

王导、王敦,一内一外,矛盾尖锐。以致王敦心生反意,已开始拥兵自重。他在长江上游聚兵,以荆州为重心,因此才要拔掉陶侃这颗钉子,以全自身。</p>

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刺激王导举兵反叛,建康方面只能贬谪陶侃,将他贬到交州。</p>

“前些时候听说王敦在公开场合缅怀故东海王司马越,使得朝廷的神经变得极为紧张,说不定很快就要爆发内战。”</p>

杨高叹息连连:“才过永嘉,北方战乱未消又要内乱,这国实已难堪重负啊。”</p>

常昆听了里面的弯弯绕绕之后,只嗤笑:“司马氏得国不正,软弱无能;世家大族天下毒瘤,自私自利。让他们自个儿打去吧。”</p>

杨高苦笑摇头:“江东难得安稳,先生就这么希望打仗吗?一旦打起来,民生凋敝且不说,若被北方胡人趁虚而入,把明天的江东变成今天的江北,于心何忍?”</p>

常昆闻言,顿时不说话了。</p>

北方的残酷,常昆比谁都清楚。是,司马氏、世家大族的确可恨,但眼下却不能少了他们。少了他们,胡人趁机南下渡江,汉家衣冠就要亡了!</p>

</p>

杨高见状道:“先生于道左救人,杀匈奴三百骑,又舍身护送,义士也。先生的心肠也是热的,而天下,需要的就是先生这样的人。”</p>

他非常深切:“司马氏再无能,大晋国再颓败,也是汉家百姓如今唯一的依靠。先生心肠炽热,既知如此,何不参与进来,凭自己双手改造大晋?”</p>

常昆听了,先是有点发热,随后冷笑连连:“改造司马晋?杨兄这话骗的了他人,可骗不了我。”</p>

他嘿嘿道:“若永嘉前,北方衣冠尚未南渡,这江东还有点改造希望。衣冠南渡之后,遍地世家、豪强,改造?做梦呢!”</p>

东晋才是世家大族的鼎盛时期!</p>

全天下的世家大族全都汇聚在江东这块狭小的地面,十里一世家,三里一豪强,遍地都是毒瘤。</p>

一颗瘤子好挖,扩散全身了那就是病入膏肓,药石无医。</p>

“总还是有心怀天下大义的。”杨高词穷,踌躇道:“我家使君便有此志,先生休要小看天下人。”</p>

又接着道:“与世家大族交好,总也不是坏事。年轻的世家子心怀理想,尚未磨砺世俗,若能拉拢一批传播理念...”</p>

常昆不想跟他继续这个话题,摆手终止:“这些话我面前不必再提。什么劳什子诗茶会,说不去就不去。”</p>

如此顽固,杨高无可奈何。</p>

“也罢,先生不去就不去。”杨高将遗憾掩在心中,转言道:“先生才立足于此,家中必定缺少许多物件,已令人购置,须臾送来。先生不要拒绝,朋友有通财之义,些许物件不值一提。”</p>

“我付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