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忠臣孝子(2 / 2)

这里的问题还是民心的凝聚力,不能碰到所有的问题,都如湖州的吴张李三家一样。</p>

汤和明显不同意,道:“能有何原因?无非不过就是想把本该给朝廷的克扣下来,以来谋利。”</p>

汤和出身同样贫寒,自小也受了不少地主的气,之后便把所有地主都一竿子打死。</p>

义惠侯刘英的爹,不就是地主中的另类吗?</p>

给老朱那地儿,再不好,那也是白给的。</p>

若在汤和看来,肯定是不会有地主这般接济老朱的。</p>

“信国公不能如此武断啊,信国公打了这么多年仗,难道在一场战役开始前,不是以实际排兵,而是靠武断决定的?”陈恪反问道。</p>

汤和并非武断之人,打仗虽不如徐达,却也不差的。</p>

之所以如此武断猜想高家,还是因出身有关。</p>

陈恪反问,汤和不再言语,道:“行,你去查。”</p>

汤和虽答应,却也并不看好。</p>

看好不好的不重要,先答应了再说,一切都得看最后结果出来了才能下定论。</p>

其实,高家是否牟利并不重要,现在关键的是要把支持高家的这些百姓剥离出来。</p>

一旦高家没有了支持,那不是想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了吗?</p>

汤和答应后,道衍便深入桐乡刺探起了情报。</p>

想要让这些百姓不再跟着高家,那就要看这些百姓为何要跟着高家,而不惜得罪朝廷。</p>

道衍有副的道高僧的模样,另外说话神神呼呼的。</p>

打听情报容易不说,忽悠起人来那也是一愣一愣的。</p>

道衍深入桐乡的大街小巷,没用多久便打听出了些事情的前后来。</p>

高家乃是桐乡的大户,家里地多,也出了些士子。</p>

早在张士诚还在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子弟时长活动于张士诚跟前,与张士诚坐而论道,谈妥天下大事。</p>

纵观天下豪杰,高家最看好的还是张士诚。</p>

因而对张士诚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现在张士诚身死,只剩些余党逃亡海外,但仍旧相信张士诚的这些力量能够卷土重来。</p>

因而,常对张士诚余党捐款捐物的,甚至还把抗税的粮食悉数给了张士诚。</p>

高家家大业大,读书人也多。</p>

时长给百姓洗脑,说是张士诚怎么怎么好,老朱怎么怎么坏。</p>

若非老朱算计,张士诚不可能兵败。</p>

殊不知,成王败寇,一旦输了说什么都是徒劳。</p>

那些百姓能知道什么,这些事情完全就不清楚,被高家那些子弟忽悠的一愣一愣的。</p>

说是抗税,自然也就参与了。</p>

那几个殴打税吏的,都属当中的积极分子。</p>

这样说来,这里才是最大的敌对力量啊?</p>

道衍打听出了原因,陈恪这才去见了那几个打了税吏的普通百姓。</p>

知晓了原因,去了才知道该怎么说。</p>

若如汤和那般,动用酷刑,定多也就是知晓了道衍打听到的这些。</p>

想要让那些个百姓回心转意,站在朝廷这边,怕不会是这么容易。</p>

不过,桐乡怎么着都是嘉兴的治下。</p>

这么大的事情,嘉兴知府怕是不见得不知晓。</p>

他若说了这些事情,倒省得道衍再出去打听了。</p>

不够实诚啊!</p>

湖州的事情也不算小,把整个湖州的粮食都卖出去了,但湖州知府自始至终都协助着陈恪他们,再解决这些事情。</p>

从一开始,就把湖州所面临的问题据实相告。</p>

每个官员都有各自的手段,陈恪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官员清正廉明。</p>

有些小心思,小心眼,也在可以理解范围之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