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募捐与国债(2 / 2)

渐渐地,随着商贾的增多,被藏于自家仓库的钱财只会越来越多。</p>

这个国债不仅可让市面的金银铜流通起来,还能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算是一举两得的事情。</p>

陈恪出言,老朱问道:“具体如何操作?”</p>

操作并不难。</p>

陈恪回道:“可由朝廷设独立的衙门直接发行国债券,就像宝钞那般,买进多少清楚写明白,到了时间直接领钱就行,以朝廷发行国债券,信誉率高,购买的人会不少,只要第一年能够领到钱,那么接下来领到的这钱他们还会继续买进的,因而朝廷承担的这是国债券一张纸,这张纸没有任何购买力,而无论宝钞还是金银铜都不会再被私人隐藏,皆会流通于市面之上。”</p>

说到此,老朱不再否认。</p>

顿了一下,道:“你所言国债券是需朝廷信用做保证,此物刚开始实行怕是筹集不起两万两的吧?”</p>

想要以此救灾肯定是没办法的。</p>

再没见到具体利润之前,即便是把这个国债说的再好,怕也没有几个人买的。</p>

因而,这个国债只能慢慢解决朝廷的财政负担,碰到这种急事,还真发挥不出多大的效力来的。</p>

“的确,只能先弄出来,让人对此有个适应,最关键的还是募捐。”陈恪回道。</p>

无论对募捐还是国债问题,王时都不甚赞同。</p>

在他的观点中,宝钞颇为好用,既有宝钞提举司在,那直接从宝钞提举司拿钱就是了,何必多此一举。</p>

毕竟,受灾的那些地方还在等着用钱。</p>

“陛下,宝钞提举司还有些宝钞未用,直接从那里拿钱不就行了。”王时道。</p>

在这个时候毕竟是有局限性的,王时虽是户部尚书,但却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进去。</p>

“王尚书可知现如今短短几年,宝钞就已经饱和,且有贬值的趋势了?”陈恪反问。</p>

短短一句话,里面的专业名词并不少。</p>

王时瞪着眼睛,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p>

王时连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陈恪只能说的更具体些,道:“宝钞贬值往往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价提高,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商品也就是吃喝拉撒所有那些能用的东西并未增加,增加的只是宝钞,这样势必会造成宝钞的贬值,若是一直不加引导,宝钞将来是会变成废纸的。”</p>

对于这个观点,老朱是接受的。</p>

陈恪说到这些,老朱并未表态,王时倒是激动了,道:“宝钞何等价值,怎会是废纸?”</p>

一些东西,没有事实摆在那里,是很难辩驳清楚的。</p>

陈恪问道:“王尚书作为户部尚书,难道不觉着,这些年宝钞已越来越不值钱了吗?刚开始的时候一个馒头需要多少宝钞,现在呢?”</p>

对于这些问题,王时还是清楚的。</p>

毕竟户部掌管着钱粮,有时候也是需要采购一些东西的。</p>

王时哑口无言,陈恪也没再趁热打铁。</p>

老朱随之开口道:“你们两人每人负责一万两,另外再加五千石粮食,半月之内给咱送到灾区去。”</p>

什么?户部搞这些东西天经地义,凭什么让他也加入进来。</p>

陈恪一脸的为难,还未开口,老朱便没好气地道:“你不是说要募捐和搞国债吗?这两个事情你任由去做,只要半个月时间把这些东西送外灾区就行。”</p>

他是提了这个建议,但他并没准备亲自上手吧?</p>

陈恪还未说话,老朱随之吩咐了王时道:“宝钞提举司未经咱同意,不可再加印宝钞,凡加印皆按私印处置。”</p>

老朱儿子私印只让其自己擦干净了屁股,然后幽禁处置了事。</p>

可这个私印若发生在别人身上,那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过去的了。</p>

既是老朱旨意,王时肯定不敢违背。</p>

自有了宝钞,户部的压力虽不小,但多少也可减缓些。</p>

现在不准加印,却要筹集一万两,可谓是难上加难。</p>

老朱吩咐,瞅见王时的苦瓜脸,陈恪顿时开心了许多,比较起来,他这个事儿好像并不是那么难搞的啊。</p>

“陛下,臣马上就去解决这个问题。”陈恪应答的颇为欣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