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驭军(2 / 2)

挑灯看剑 海东青 0 字 2021-08-28

“不错”,赵匡胤颔首微笑:“朕这次兵行险着,虽然是审时度势而定下的战略,然则却也是想看看,究竟这些军士的质素达到怎样一个地步,究竟这些军士的极限在哪里。”

他抬头,望着这茫茫山谷,淡笑道:“你虽出身行伍,但也应当听过纸上谈兵的故事,昔日赵括深精于兵法幍略,朕曾读过他的几篇谋划策论,确也算得上是奇谋百出,并不尽是传说中那无能之辈,然则一旦真正临敌对阵,却是处处挚肘,方寸大乱,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只知兵法,却是不懂用兵。”

“能运筹帷幄,以奇谋妙计克敌制胜,固然是为将之道,然而无论谋划再细,计策再高,种种布置,终究还是需要由每一个军士本身来执行,而其间的任一个疏失,都有可能使得全盘谋划,尽付东流,甚至胜负之势顷刻易手,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子方心下虽是已经隐隐猜到,但却终究不如赵匡胤说的如此清楚明白,细思从来,一时间不由得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负手独立,心下亦自想起了许多事情。

他是弓马皇帝,自刀枪林中起身,自是明白用兵之道首要之处尚不在于如何出谋划策,而更是要懂得要如何统将驭兵。

作战如奕棋,沙场就是一个大棋盘,两军战士,自然应该是棋子。

然而问题就在于军士却又不仅仅是棋子,从道理上讲,他们自然应当惟军令事从,令行禁止,但却没有人能否认,与此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或怯懦,或英勇,或机敏,或鲁顿,而他们对于将领的颁下军令的每一分理解的不同,每一次执行的差池,都有可能影响得到整个战局。

真正的统帅,即要能人尽其材,根据军士们不同的特性划分出不同的职守,又要能懂得规整驭下,将所有的军士按照需要的规则,训成一支如臂使掌的铁军。

以往的前代名将,也都懂得根据不同地域军士之特性,约束规整,关西大汉,山东豪强,各有各不同的治军风格,然则如此一来,固然可以使得将领与兵士之间默契无间,但这样一来,却也容易使得那些将领与帐下军士之间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过大,一旦换了支将领治下换了些兵,或者那些军士换了统兵大将,则又要有一番重新适应,重新磨合的过程,其间稍有偏差,则往往一支无敌铁军,却也就此战力全消,反是成了一支孱弱不堪的军队。

而若是任由将领长期带领着手下的子弟兵,一则将领终究也会老去,不利换代,二则长期统军,容易使得治下军士只知有将,不知有君,如晚唐之际的藩镇之乱,便有一大部分是因此而起。

赵匡胤出身行伍,对于其间这一情状其间的弊端可谓了若指掌,是以他在定都立国之后,便自订下制度,务实将无常将,兵无常兵,其原本的用意,是希望让治下的大将,能够适应不同不同特征、不同地域的军士,而那些军士,也能够适应不同将领的不同统驭风格,只可惜尔兵事起仓促,他尚未来得及将这一层意思分说明白,而后世之君,虽则将他的这一制度承袭了下来,却是只以为这是君王防范武将的用意之一,赵匡胤的本意是要这些将领将不同风格的军士都自训练规整,然则后世之君出于防范之意,却是每每只见这些将领与治下军士间默契将成之时,便急急将之调离了开去,一来二去,竟是使得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临敌之时,非但不能上下一心,策应自如,反是沟通不畅,乱相横生,在敌军未曾打到之前,多半已然先行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