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天日(2 / 2)

挑灯看剑 海东青 0 字 2021-08-27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秦喜也是识货之人,在一旁赞道:“义父笔下的字严而不拘,宽而有度,转接处圆转而下,气势上酣畅浑穆,配上苏学士大气磅礴的词句,文气流动奔腾,简直是要令得这张纸承载不住。”

秦桧没有理会他的阿谀之词,手下不停,直写到“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这句,方才悠悠开口说道:“《赤壁赋》通篇气韵非凡,但这最后一句,却未免流于空疏。苏大胡子,终究是个只会吟风弄月的文士。”

“真正的英雄而言,所要拥有的无尽藏”,他顿了一下,略停下了笔,抬起头,看着秦喜,微微笑道:“应当是这个天下。”

秦喜心头一震,低下头去,不敢直视秦桧的眼光。

虽然平日里他隐隐也猜到了他义父的心思,但却极少听他有如今日这般直白地说过,一时间他心下震骇,连刚进来想说的急事也忘了。

难道是因为义父的心里终于去了那个岳飞?

秦桧嘴角露出一丝笑,又伏下身去看他的字,信口问道:“喜儿,你匆匆而来,可是有什么急事?”

秦喜这才猛然省起,抬头蹙眉道:“方才宫中刘迪传讯,说韩世忠骑马闯宫,宫中御卫拦截不住,韩世忠直抵驾前……”

他犹豫了一下,才接着说了下去:“刘迪还说,当今的官家听了韩世忠的劝谏,不但立即下诏赦免岳飞死罪,还亲自飞骑出宫,直闯西直门……”

秦桧哑然失笑,也不抬头,叹道:“这个刘迪,还当什么太监头子,他应该到飘香坊的茶楼去说书。当今的皇帝官家,力气刚够端起一只金碗吃饭。飞骑?难道就骑着那只煽过的青骡子,能从大内皇城直跑到西直门?”

秦喜附和着勉强咧了咧嘴,正待说话,秦桧却又开口说道:“方今这个官家,我是最了解不过。装模作样发个圣旨,搏得韩世忠的几分感激,将恶人留给我一个人做,不过是他的惯用技俩,若说他亲自飞骑出城,呵呵……”

他摇了摇头:“我想大概是刘迪那个阉人手头又紧了,才故意把形势说得紧张无比,想多骗点银子花花罢。”

秦喜心下焦急,大着胆子略提高了声音说道:“可是义父,方才万俟卨遣人急报,圣驾确实飞奔六十里,直冲西直门,王宣不敢拦阻,皇帝官家又亲自闯入风波亭,岳飞……”

他偷眼看了看秦桧的脸色,这才大着胆子说道:“岳飞没死!”

“什么?”正在书写落款的秦桧手上一抖,提在手中的玉管狼毫笔上溅下一滴墨,在刚刚写好的大幅字上染上了一团乌黑。

秦喜迎上秦桧终于自书案上抬起的眼神,焦急地说了下去:“而且,今上还特旨岳飞三日后袍服上殿,与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一同共议己罪!”

只在最初那一刻,秦喜从秦桧的眼睛中读出了一丝不安与震憾,却在刹那间又恢复了平常的深邃无尽,以至于秦喜有些怀疑方才那义父震惊的表情只是自己的幻觉。

秦桧围着书案,缓缓踱起了步。秦喜伺立在旁,眼神一直紧紧地盯在自己的这个义父身上。

他知道自己这个义父每次在书房踱步的时候,必然正在思索着棘手难断事情的解决方式,是以屏息默立,连大气也不敢多透出一口。

良久,忽然秦桧的嘴角透出一丝笑,回到书案前,居然又重新提起了笔。

秦喜摸不着头脑,悄然来到他身边,忍不住开口问道:“义父,我们……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秦桧全神贯注地在用手中笔,将那团溅落的墨迹渐渐涂抹成了一条张牙舞爪的黑龙,他悠然开口,声音里已听不出一丝情绪的波动:“做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可是……”秦喜有满腹的疑问,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喜儿”,秦桧抬起头来,带着一脸高深莫测的笑:“危机,往往同时是个转机!”

…… ……

乌云沉积的天气,给原本就已经气氛凝重的大庆殿更投下了一层阴霾。

赵匡胤踞坐在高高垒起的龙椅上,俯视着排班阶下的文武百官。

南宋临安皇城,刻意仿造汴京皇宫而建,连这间朝会大殿的名字,也依然唤做大庆殿。

这里的一切,对赵匡胤来说,熟悉,而又陌生。

岳飞孤零零地站在右列班首,只有韩世忠一人与他相伴,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与他隔开了一小段距离。

原本应当会站在岳飞这边的几员原本的统兵大将,在昨日纷纷递上了告假的折子。

刘崎、吴璘……望着阶下原本应属于他们的班位空出一大块,赵匡胤心下微叹。

维护岳飞,其实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应有的尊严,然而他们却仍然选择了龟缩不出,显是对自己这个皇帝信心不足,生怕这又是自己的什么计策,营救岳飞不成,反会因此受到牵连。

看来自己这个不肖子孙的作为,实在已经让这些虎将们,完完全全地寒了心。

自皇帝升殿,朝贺完毕,已经有半柱香的时间过去了,大殿里的数百号大小官员,却没有半个人敢先站出来说话。

在三日之前,谁都知道如今高坐在龙座上的这位皇帝官家,一心和议,而要和议,就必杀岳飞,哪怕所谓的十条大罪只是子虚乌有,岳飞也是非死不可。

然而也恰恰是这位皇帝官家,在将岳飞绑赴刑场之后,单人匹马,飞骑闯关,又亲手把岳飞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还特许他袍服上殿,来这边共议己罪。

如今满朝文武,再无人敢说自己能明白眼下这位面含微笑的皇帝官家,到底心里在打着什么样的主意。

尤其是,当今朝堂上说话最具分量秦桧秦相公,与这件事情的主要当事人岳飞,分别默立在左、右列班首,却是一样地眼观鼻,鼻观心,不语不动,直恍若局外人一般。

赵匡胤微微一笑,沉声说道:“诸位卿家,今日朝会,本为廷议岳飞之罪,而今众卿沉默不语,莫不是皆以为岳飞无罪?”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一片低低的喧哗声。

赵匡胤此语,几乎已经明显地表明他偏向了岳飞的立场。

排在左列中间的万俟卨与秦喜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出列站到中间说道:“臣以为不然!”

赵匡胤目光微微一凝:“万卿家有何高见?”

万俟卨被赵匡胤的目光扫得心胆一寒,清咳了一声,强撑着说道:“臣以为,我大宋开国百余年来,君王历来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岳飞一介武夫出身,且罪犯大逆,已然认罪伏法,陛下却不依祖宗法度,恩准他袍服上殿,与我等同班同列。却让我辈读书人还有何颜面立于朝堂之上?陛下,臣等不开口,不是以为岳飞无罪,只是耻于与一名死囚,在这煌煌朝堂之上,共议国是。岳飞不去,何以明大宋森严法纪?何以慰天下士子之心?请陛下明察!”

万俟卨的脸皮确是非同凡响,竟尔将这一番歪理说得慷慨激昂,一时间阶下有不少臣僚交头接耳,有宋一代,读书人自来瞧不起武人,一时间万俟卨的歪理居然颇搏得一片赞同。

韩世忠横眉怒目,正欲上前,却被岳飞轻轻踩了下脚。

“读书人……认罪伏法……”

赵匡胤咀嚼着这两个词,尤如刀刻斧削般冷峻的脸上泛起一丝笑,他龙目微注阶下,轻声说道:“岳飞,既然天下读书人看不惯你穿着这身朝服,那你何不脱下来给他们看看。”

韩世忠周身一震,不可置信地看着赵匡胤,正要抢出班去,却又被岳飞阻住了。

岳飞波澜不惊地徐徐走到大殿中间,背对群臣,屈一膝跪地,缓缓解去身上的袍服,露出肌肉虬结的精赤上身。

“啊!”背后传来无数声低声惊呼。

他们早已听闻岳飞岳大帅的背后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可现在若不是事先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清背后的刺青到底写的是什么。

一道道刀疤、剑痕,满布着整个后背,最令人触目惊心地是正后心处一个碗大的伤疤,虽然愈和已久,却尤是肌肉外翻,不知道当时深入几许。有些文臣已经闭上了眼睛,不敢再多看一眼。从未经历战阵的他们,实在难以想象,受了这许多重创的人,如何还能活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