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技术安排、县试开考(2 / 2)

还好,卫旭不用担心,虽然文武对立,但那是高层,基层以勋贵的身份加上银子的威力,弄个好位置很轻松。</p>

按照封建科举最成熟的明清时期惯例,任何人参加童生试,都应该在籍贯所在地,不允许“高考移民”。</p>

卫家本是祖籍金陵,属于河东卫氏分支,理论上卫旭应该回南方才能参加县试。</p>

幸好,当年大顺朝刚刚还都京城之时,当时的高宗皇帝专门下了恩旨,凡勋贵子弟参加科举的,允许直接在京城参考。</p>

所有人统一安排在大兴县,算是取个好彩头。</p>

这道圣旨的本意,其实也是鼓励勋贵子弟有点追求,特别是给没有继承权的各类子弟一个好的上升渠道。</p>

类似的还有每一家有爵位的家族都有一个国子监名额,为的是让他们科举更轻松,可以不经过举人试直接参加会试。</p>

结果嘛,反正到目前为止,贾敬是整个大顺朝开国以来第一个兼最后一个武勋家族出身的进士——其实还有一个林如海,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忽略了。</p>

科举在华夏古代封建体系能够延续上千年,根本原因就是在理论上为天下所有阶层构建了一条上升渠道。</p>

所以,科举的最大既得利益阶层儒家拼了命的维护,而且也一直在不断改进,到真实历史上的明清时期算是基本达到了最高峰。</p>

如今的大顺朝,科举制度基本承接明制,但也有不少自己的改进,这些卫旭没仔细了解,以他的身份也只能先加入,话语权就别提了。</p>

进门首先是要验明身份,这就需要保人,幸好他早就让贾琏帮忙安排好,刚刚已经完成了对接。</p>

“京城忠勇伯府次子卫旭——”前面有人唱名,卫旭赶紧大踏步过去认领,他的出身也让周围所有听到的考生行起了注目礼。</p>

“卫旭到!”</p>

“大兴县廪生XXX作保!”刚刚对接过、卫旭连名字都没记的一位秀才廪生示意自己就是保人,这是贾府安排的。</p>

“进去吧!”</p>

验明正身,紧接着就是搜身,当然名称不是这个,但意思就是,而且还很严格。</p>

比如卫旭前面的考生,看年龄估计都过了四十,如今正被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反复搜摸,连发髻都被解散开了,考篮里馒头都掰碎检查!</p>

好了,让我们现在一起讨论一下“女状元、女驸马”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延伸为“女学生、搜身、耻”之类的关键字......</p>

咳咳!</p>

到了卫旭身上,肯定就不可能这么夸张,基本上就是解散头发检查一下,然后从上到下搜一遍意思意思,最后再翻翻考篮就完事了。</p>

除了身份原因之外,卫旭考篮里那一块足有两斤的鹿肉和一坛一斤装老酒消失也是很重要的......</p>

再说他自己肯定也不会用馒头,而是整整十斤切好的熟肉,再加上一个小碳炉一个小铜壶就齐活了。</p>

按照顺序进入考场,一个一米半宽两米深的所谓“考位”就分给了他,错开的上下两块板,下面那个是座位,上面是写字台。</p>

晚上睡的时候,就拆下上面那块,装在与下面平齐的另一个位置,就是你睡觉的地方,因为要考一天,然后隔一天一场,连考五场!</p>

对了,考场内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考位,吃喝拉撒都是这里,后面有马桶,想离开要么是交卷,要么是死人抬出去!</p>

绝无例外,病入膏肓也不行!</p>

每年,因为各种原因从考场中抬出去的考生都没绝迹过,多的时候甚至能抬出去两位数,就算是顺利考完,身体差的往往也要大病一场。</p>

想想贾政的长子贾珠,这位就是读书熬死的.....</p>

还好,这些与卫旭关系不大,他现在已经拿到了考题,开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