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修改重发)(2 / 2)

他们将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法语学习,以及一些必要的工作培训,两年后,他们将乘坐轮船,跨过大洋,奔赴世界各国各地,学习列强们的先进思想与知识。

如今迅哥儿和李石曾先生一心在钻研青霉素,所以留法预备学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成为校长的秋明先生顿时感到压力山大。

这么多学生来投,单是食宿费,每天都要一笔不菲的开支,而且学生数量远远超出预期,宿舍明显不够用。

只能一边开课,一边建宿舍,这又给黄揽加重了负担,本来管理几百人的后勤就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另一边,汤皖已经正式辞掉了北大国际关系教授一职位,但是国际关系一科又没有教授来执教,无奈之下,孑民先生亲自来请汤皖当外聘教授,一周两节课,工资还是280大洋一个月。

不过,汤皖与孑民先生约法三章,这个外聘教授只当一年,期间汤皖将所有教学讲义无偿赠送给北大,并且允许其他教授前来听课学习,一年后由他们执教。

因为,汤皖要迫切的赚钱,找人搞到了“李锦记”老板李锦堂先生的联系方式,才得知如今“李锦记”总部设立在奥门,时间紧迫,便拍了一封电文。

李锦堂先生咋一看是汤皖的电文,很是诧异,不明白为何这位名满世界的大学者怎么会找到自己,等看完电文之后,才明白了过来。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并且为了以示尊敬,李锦堂先生回电汤皖,立刻动身前往首都,要与汤皖相商设立“汤达人”子品牌的事情。

“汤达人”这个工坊是汤皖建立的,虽然段鸿叶占股较多,但品牌还是在汤皖手里,另外,“汤达人”方便面如今很有知名度,为许多人所推崇。

借由“汤达人”这个招牌可以省很多事情,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另外“汤达人”是名副其实的本土国货,可以起到带头的作用。

李锦堂先生坐船来首都,速度很快,见识到了样品,以及详细的制造流程,听闻了汤皖的设想之后,立即答应合作。

由“李锦记”出资,汤皖出技术,在首都共同建厂,汤皖占股51%,“李锦记”占股49%,合约一签,立刻就破土动工。

酸水解法的工艺相比较于后世,还是比较落后的,但也有好处,便是工艺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所以两个月工厂就建立完毕。

第三个月,“汤达人”味精横空出世,在经过详细的成本运算之后,汤皖把价格定到了“味之素”的一半售价,便是如此,利润依然高达30%,可见高端调味品的暴利。

而且,在前期的宣传上,汤皖也是亲自操刀,运用名人效应,亲自带货,在报纸上撰写文章,进行宣传,用实际行动喊出了“国货自强”的响亮口号。

得益于“李锦记”的全国销售渠道,又有汤皖代言,“汤达人”味精很快被大众熟知,有些高端饭店用过一次“汤达人”味精之后,立刻就弃了“味之素”。

原因很简单,两者效果一样,但是“汤达人”味精售价便宜一半,孰好孰坏,不用多说,老百姓的选择就是最好的答案。

“味之素”遭遇了滑铁卢,这是曰本媒体给出的评价,在华夏市场,“味之素”的份额不断在缩减,高端调味品市场,仅过了一个月,就从之前的100%垄断,到现在的在华占比不足20%。

这还不算,汤皖还打算去国外建厂,挤压“味之素”的海外份额,第一站就选择了霉国,为啥呢,因为汤皖要为后续的“青霉素”生产做打算。

味精的生产是可以放在国内的,因为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纯粹为了赚钱,引不起许多人的觊觎。

但是青霉素就不一样了,若是放在国内,定然不妥的,这是一个跨时代的产物,是各国的战略物资,国内无法给予保障。

但是在霉国就不一样了,霉国是一个纯粹的资本市场,到时候再搭上一个资本大鳄,想必不用汤皖多说青霉素的重要性,资本大鳄就会把青霉素接下来会遇到的麻烦,彻底荡平,牢牢的把控在手里。

当然青霉素是后话了,不过眼下却是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汤达人”味精的迅速扩张,导致产能不够了,这给了“味之素”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

所以,汤皖与李锦堂商议,再建一座工厂,地点汤皖选在了山城,这一座工厂将会是亚洲最大的味精制造厂。

因为,汤皖必须亲自去一趟山城,拜拜当地的码头,只要搞定了山城的老大,谈妥了利益分配,工厂才能建造。

然而,汤皖的山城之行,还未开始,就接到了一则诉状,“汤达人”味精被“味之素”给告了,理由是盗取味精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