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祥瑞(2 / 2)

他们说他们看见了,看见百姓安居乐业,看见这盛世繁华如你所愿。</p>

既然如此,连上苍都忍不住要为吾皇代言,接着,称赞圣明的贺表来了。</p>

五月份,内外群臣纷纷进献贺表。</p>

从内阁到六部,从三法司到州府道。</p>

连都察院御史也忘记自己风闻言事上奏纠参的本职,开始奋笔疾书,用华丽动人的辞藻,极尽赞誉之辞,只把朱由检比作是齐桓公刘玄德。</p>

朱由检不是重点。</p>

重点是将护国公比作齐国的管仲蜀汉的孔明。</p>

五月上旬,护国公府每日收到的贺表需要用麻袋来装运。</p>

地方官刚把萤火守心的天文奇观写进塘报发出,转身就听说自己所辖的某镇某村又蹦出只三条腿的金蟾,于是赶紧再写一封贺表发往京师。</p>

刘招孙面对这些堆积成山的塘报贺表,心情越发平静,丝毫没有登基称帝前的任何喜悦。</p>

他对这些肉麻吹捧其实并不反感。</p>

只是,当这些北方官员不惜劳民伤财攀援护国公时,刘招孙知道,在陕西,每天都有人饿死。</p>

而且,在南方各地,许多府县官员还在旁观,在开原军鞭长莫及的江南、湖广、福建,当地官员们像是看猴子似得冷冷旁观北方这出闹剧。</p>

沈炼安插在南直隶、扬州、福州等地的蓑衣卫发回情报说:</p>

南方官员对北方大明太师、上柱国、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辽东总兵官、朝鲜总督、平辽侯、东方大主教,观感并不怎么好。</p>

他们已经探知,江西、湖南几位藩王在当地士绅支持下,正在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只等着护国公再有僭越之举,便随时扯旗造反。</p>

刘招孙不想让自己成为小丑。在解决陕西乱局前,他不会再继续向前一步——往前便是劝进登基。</p>

于是,他命人将那些用台阁体写成用华丽书封装订的奏章贺表,全部扔到厨房。</p>

让大厨谭二做饭引火时使用。</p>

~~~~~</p>

五月十二日,护国公代替天子赐进士恩荣宴。</p>

天启二年,原本于二月中在贡院举行春闱(会试),因为开原军的“勤王”行动,一直被推迟到四月。</p>

等会试完毕,在紫禁城内保和殿进行殿试时,已经是五月中旬了。</p>

刘招孙有心和天下士子搞好关系,他决心培养一批“太师门生”。</p>

这批人出来做官后,对自己的布局谋划将会起到很大作用。</p>

五月十二日,一生儒雅装扮的护国公端坐在保和殿上。</p>

应试者自辰时初刻开始,从西门鱼贯而入,在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繁文缛节后,护国公开始颁发策题,考试正式开始。</p>

刘招孙在大殿上来回踱步,一边和底下那些抓耳挠腮的贡士(会试通过者)聊聊闲话。</p>

正在答题的帝国文官精英们,当然知道眼前这位年轻考官便是权势遮天的护国公。</p>

皇帝只是他的影子。</p>

今年的制策题目也是刘招孙制定,出的是策题,题目为:</p>

“世局日变,财用枯竭,西学东渐,任事需才,火器,外贸,工业,航海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p>

一群贡士盯着试卷长吁短叹,若不是护国公在场,他们怕是要直接开骂出题考官。</p>

这和他们平日诵读的八股文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盐铁火器还好,这工业航海是什么器物?</p>

难道要交白卷吗?</p>

刘招孙见此情形,嘿然一笑,这时,他发现远处几位应试者正在奋笔疾书。</p>

他眼前一亮。</p>

“大明还是人才的嘛。”</p>

殿试日暮交卷。</p>

等待阅卷官批阅的几天,护国公继续忙碌。</p>

他每天最多只睡三个时辰,通宵达旦批改奏章,第二天眼睛肿的像大兔子。</p>

尽管有杨青儿协助处理奏章,然而诸事繁杂,每一件都很急切。</p>

批阅奏章、监督新兵训练、应对陕西乱局,拉拢南方官员。</p>

每天只有一个时辰的空闲时间。</p>

还要照顾三个女人。</p>

这时候,他会无限敬仰前世那位黑黑胖胖的时间管理大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