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皇帝也没钱(2 / 2)

白银流通不足会造成各种麻烦,比如饥荒。

即使在全国总体粮食产量平稳的情况下,沿海工商业地区由于出口萎缩,白银支付能力降低而无力进口农业产区的粮食,从而粮价大涨。

明朝不是缺少物资,而是缺少调运物资的支付手段。

越缺钱,越涨价。

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

所以大家现在越来越缺银子。

所以,所有人都在向皇帝要钱,而且是要私房钱。

如果把万历皇帝论斤卖了给足银子,相信很多官员都会考虑尝试的。

皇上很不高兴,不高兴是因为杨镐这个杀才还在向他要银子。

杜松在辽镇的地盘上莫名其妙被击溃,而距离建奴不远的李如柏却能安全返回,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高兴就得有人人头落地。

可是辽东现在还在打仗,临阵杀将不仅不利战局,还会让辽镇那群丘八看笑话。

从长期不上朝这件事情来说,长大后,朱翊钧就变成了朱厚熜,成了他的爷爷。

好在万历皇帝没有世宗玄修的雅好,他只是喜欢盖盖宫殿,盖宫殿也花不了多少钱,可是大明好像一直很缺钱,至少大明的皇帝一直缺钱。

爷爷出身于中产之家,当年楚藩不怎么风光,比不上地方大户,加上朱翊钧他亲妈是市井小民出身,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朱翊钧对金钱的渴望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就有可后来矿监民乱那些破事儿。

矿监们在各地折腾了十几年,搞得民怨沸腾,上至巡抚总兵,下到普通小民,都对矿监、矿挡,恨之入骨。

除了比较有名的高淮乱辽,杨荣乱滇,全国各地凡是有矿或者没矿的地方,都有这些矿监们的身影。

压力虽然很大,不过捞钱还是要继续,老皇帝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大不了朕死以后,洪水滔天。

从某种程度上讲,朱由校和朱由检是完美背锅侠。

两人都具有较高辨识度,一个喜欢木匠活,一个刻薄寡恩,相比爷爷,这兄弟俩的所作所为更容易被后世记住。

两位背锅侠背着爷爷万历皇帝的这口大黑锅,引领大明王朝一条道走到黑,越走越沉,最后大家都被大铁锅压死。

万历四十七年的春天,面对雪花片似得奏章塘报,已经很久没有过问政事的老皇帝,终于开了金口。

杨镐发来的奏报,万历皇帝简单做了批复,首先把战败的锅全部甩给了杜松,毕竟这家伙现在死了,死人不会开口。

同时不忘提醒杨镐,做了错事,就要好好干,不能再错,调兵的事情交给兵部,你就不要擅做主张了。

杨镐接到这封圣旨,心情更加抑郁,因为他听说皇上回给陈玉庭的旨意也到了,而且圣旨中还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搞得经略大人提心吊胆。

靠着巡抚周遇春的关系,他们很快搞清楚了陈玉庭那封圣旨的内容。

皇上在信中先是责骂杜松,说他这次战死是咎由自取,抚恤什么的就别想了,这次兴兵剿灭建奴,是关系到中外安危的大事,一下子死伤这么多人,以后不仅辽事困难,而且让西南的土司们也蠢蠢欲动,一个杜松是不够杀的,杀了他也不能解心头之恨。

杨镐茅元仪等人倒吸凉气。

听皇帝的意思,是要拿杨镐开刀。大家都知道皇上向来都把财货看得很重,甚至比朱家的江山社稷都要重。

要命可以,要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些年来,万历皇帝为了搞钱,各种骚操作,看得大明各位忠臣良将们眼花缭乱瞠目结舌,感慨皇帝搞钱的本事比自己强得多得多。

借口大婚典礼,从户部太仓库挪用京边钱粮,赤膊上阵,直接向外库讨要钱粮备其内库之用。

最奇葩的是。老皇帝还将钦赐赏贲转嫁于太仆寺马价银,连赏赐亲卫的钱都要从户部处。

各种操作下来,大家估计皇上的内帑藏银至少千万两,即便这样,老皇帝还在一直叫穷。

这次四路大军剿灭努尔哈赤,花费户部百万两银子,也不知道其中皇上有没有用自己内帑弥补。

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些打败仗的将领巡抚们肯定都没好过果子吃了。

杨镐心知肚明,皇上现在不杀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还在沈阳,对战局还有用处。

他现在所有希望都放在刘綎身上,只希望刘綎能够挺住,哪怕和建奴打个平手就行。

他决定不计前嫌,好好和刘綎谈谈合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