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圣人一念,演化诸天(1 / 2)

 孙绍一式化道为火,整个天地的道力,都为之焚烧。而这一切,并未到此终止,旋即,他屈指一弹,漫天道火,停止焚烧,却化作点点道力之雨,自天空散落,落在云头。

滴水成海,五颜六色的道力之雨,落在云坑之中,形成一个波平如镜的小湖。

孙绍仅仅随意一拂袖,而道力如波纹回荡,放出隐隐的诵经之声。而整片天地,都随着湖水的波纹,剧烈的摇晃起来。

唯有仙尊,才能视湖水波纹为无物,因为摇动的并非天地,而是一个个观看湖水,被道力动摇的高手的心。

“何为水容天地于一潭,钓明月,沉落日,映照人心。但凡滋润苍生、包容万物的,皆是水。”

孙绍的话,意有所指,言罢,他微微一笑,大有深意望着宋无为。

火眼金睛,第一阶段为法目,第二阶段,为道目,第三阶段,却可以洞穿人心。

如今的孙绍,一眼便看出,宋无为接下来,会考较自己,何为水所以,他提前一步,已经将答案,告诉了宋无为。

果然,孙绍答案一处,顿时见宋无为面色大变,如同之前的李之微,完全一个反应。

“不可能!这不是水,这不是不,错的不是你,是老夫,老夫自以为博通古今,但看到的水,不过是表象而已输了,老夫输了,老夫不如你”

连败二人!

在场的一些老书生、小神,皆是满面震惊。

之前李之微被说服,倒也罢了,这宋无为还未开口,孙绍竟知道他要为什么难道孙绍,可以预知人心!

“哼,预知人心,不过小道,仙尊之中,会的可不少”东华帝君不悦道,既然决定于孙绍辩论道法,论个高下,更赌上了彼此仙阳,他自然不愿意涨孙绍气势。

毕竟辩论,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甚至,天地间,又有哪一件事,当真是绝对的。

孙绍说的,就一定对么?不。仅仅是他说的,比李之微、宋无为所知要高深,所以,他们气势败了,认输了。

但也许,孙绍的修为若到了更高境界,则对火与水的感悟,将再次不同。即便是混元道力,也未必是天道的终极形态。

五十种混元道力,组成了天道第三环。但,若是世上存在天道第四环,则又会是什么道力所组成。

孙绍造成的震撼,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减弱,一个个老书生,你看我,我看你,彼此对视后,终于有人在此绝对,向孙绍发难。

“小神王寻,敢问大圣,何为春夏秋冬!”

“春生夏长,秋老冬死”孙绍淡淡道,但似乎,对自己的答案并未很满意。

但饶是如此,孙绍的答案已经让那王寻老头心头暗惊,因为这答案,正是他想说的。

“不,之前的答案,是错的”孙绍沉吟片刻,言道。

一听此言,王寻面色不悦。这个答案,可是自己苦思无数年,才思索出来的,怎会是错的!

“春夏秋冬,原本没有区别不过是岁月流淌中,留下的不同痕迹。春风滋润万物,但未必,不会有草木走兽,死于春。冬雪冷寒,但未必没有生灵,因为冬雪而生。生死不可一概而论,四季不可从表象去看。春夏秋冬的本源,是演变,更迭,生死交替。”

孙绍说罢,那王寻,顿时露出困惑之色。

“春夏秋冬,生死交替”

王寻不知孙绍所言对错,但显然,孙绍的话,让他陷入苦思冥想,而对眼前的胜败,毫不关心了。

“何为春夏秋冬”王寻迷迷茫茫朝自己仙府走去,完全忘了还在辩法论道。

显然,王寻与李之微、宋无为,不是一类人。李之微、宋无为,显然存了不服输之心,而孙绍,则直接以法力,让对方无话可说。至于王寻,比起李之微,懂礼得多,而孙绍,则稍稍给他留些颜面。

连败三人,孙绍气势越来越盛,而东华帝君这边,小神们纷纷露出怯意。

傻子也看出来,孙绍对三千大道的明悟,太深了,与其谈论三千大道,简直是自取其辱。

“何为山!”

“人界有山,山有高有低,那高山未必成峰,那低山未必不成脉,你以山高相比,何不放眼看去,山高山低,皆是山!”

“何为雨!”

“雨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流淌的过程,便是雨的一生。此话,实际并非我的感悟,但我却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话,可以形容雨。”

一句句论道之后,孙绍或以法力,让对方无可辩驳,或以奥妙玄理,让对方无可争辩。

一个个小神,被孙绍说得哑口无言。

最后,那些小神,索性问起百家典籍,经史文赋。

这些东西,孙绍曾在菩提座下听过,但这些年过去,很多东西,他已经淡忘了。

并非记忆遗忘,而是他的感悟,隐隐已经超越了那些经史的作者,那些记忆,只留精华,辞藻却已如糟粕,被其抛弃在记忆角落。

“敢问大圣,《神人经》第三卷第五句,神君说了什么”一个酸儒打扮的小神问道。

“孙某,不论文赋拘泥于辞章华饰,则失了文章存在的本来目的。孙某只记得那些经书思想,至于生硬文句,孙某不谈。”

“哼!好个傲慢的齐天大圣,难道你以为,你的思想,已经超越那些洪荒先圣了吗!”酸儒似乎抓到了孙绍的把柄。

“并非如此。圣人云,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的词句,只能描述道,而非道本身。真正的大道,并非词藻所能形容。就好比我等论道,也无法断定,我说的就一定正确。”

“好,那老夫就问你,何为凡,何为仙!何为人,何为圣!何为生,何为灭!何为阴,何为阳!何为天,何为地!”

那酸儒还欲再谈,却被东华帝君挥手打断。

无意义的辩论,是无法斗败孙绍的。此子对三千大道感悟极深,要胜他,只能问三千道力之外的东西。

当东华帝君提问一处,满场仙神,皆是面色一变,因为东华帝君所问的问题,看似简单明了,但真正研究过的仙人都知道,这些问题,乃是无解的问题。

没人能知道答案,知道答案的,早已成了圣人!

所以,孙绍一定,也不知道!

“卑鄙”

老顽固们,一个个在心中将东华帝君的提问鄙夷了一番,却又乐得见孙绍被问住。

这种复杂的感情,被称为,道貌岸然!

辩法没有卑鄙不卑鄙,孙绍并不认为,东华帝君所做有错。拘泥于获胜的方法,则舍本逐末,贻笑大方。

他微微沉思,一思索,便是三日。

他的背影,坐在昏黄的落日中,不动如山。

三日后,他双目一睁,露出沧桑之色。似乎三日的感悟,让他的心,更加苍老。

“仙凡仙是站在山上的人,凡是困在轮回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