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三十节(2 / 2)

大隋风云 猛子 0 字 2021-07-24

淳于盛很平静,对楼兰海发生的事没有丝毫惊讶。</p>

“你知道这个结果?”断箭问道,“事情既然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去高昌还能干什么?”</p>

“突厥汗国现在就象一捆正在大火中燃烧的竹子。”淳于盛笑道,“我们去加一把火,竹子就会爆炸,砰,砰,砰……”</p>

“大火很旺,竹子也快爆炸了。”断箭说道,“这把火加得不好,我们可能会被大火一把卷进去。”</p>

淳于盛微微一笑,“阿史那燕都和阿史那室点密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会很愤怒,但你要知道,阿史那燕都做了二十年大可汗,阿史那室点密更是大漠上一代天骄,这两个人如果不死,这把火就烧不旺,那捆竹子也不会爆炸,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加把火。”</p>

断箭稍加沉默,再度问道:“这把火什么时候加?”</p>

“不要急。”淳于盛笑道,“突厥人需要时间重新考虑局势,拿出应对之策,而我们也需要等一个消息,见一个人。”</p>

“什么消息?”</p>

“大齐国的琅琊王高俨已经动手了,他杀了执掌大齐权柄达八年之久的淮阳王和士开,兵围皇宫,威逼大齐国主。现在就看斛律光如何解决这场危机。”淳于盛眉头微皱,缓缓说道,“大齐这场危机的根源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的权柄之争,如果斛律光和山东五姓七家和解,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共掌朝政,长城南方的形势将产生剧变,而大周势必要为此做出国策上的重大调整。到时这把火是不是要加,就很难说了。”</p>

断箭略感吃惊,马上想到了九尾狐,他急忙问道:“那我们要见的人又是谁?”</p>

“一个女人。”淳于盛说道,“昭武九姓中最富有的女人。”</p>

=</p>

=</p>

=</p>

=</p>

注释:</p>

昭武九姓:</p>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p>

=</p>

五姓七家:</p>

北魏太和中,分定姓族,大选群官,由朝廷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门阀序列。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为望族,其中李姓有两望,崔姓亦有两望,故姓氏而言则称“七姓”,或称“五姓七家”。</p>

历史上关于五姓七家有二类四说。</p>

《资治通鉴》卷一四○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条:</p>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胡注:四姓,卢、崔、郑、王也)……时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胜家风,故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胡注: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p>

如上所见,关于北魏“四姓”,计有二类四说,虽各有所据,却都属唐以后晚出材料。长期以来,史家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多径取所需,未予详考。</p>

从《通鉴》记载的情况分析,太原王氏太和中得入“四姓”之中,陇西李氏则独立于“四姓”之外,并称为“五姓”。但到了唐代,这种排列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世人多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两个家族的位置恰好颠倒过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两姓的家族条件与社会地位有关。</p>

唐长孺先生发表《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一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统一了四姓异说中第一类两种不同说法的矛盾,对于第二类记载则没有直接涉及,只是笼统地提到唐代崔、卢、李、郑、王五姓七家获得北朝一流高门地位即在太和之时。</p>

“四姓”是孝文帝根据汉魏以来汉族士人以婚宦品评门第的传统而建立的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外戚婚姻集团。崔、卢、郑、王(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得以成为“四姓”不仅仅由于他们显赫的“魏晋旧籍”,更是缘于他们与权臣李冲(即赵郡陇西二李)的特殊关系及其与帝室的联姻。太和改制后,一个以王室为轴心,以婚姻为纽带,包括汉人“四姓”和代人“勋臣八姓”在内的政治性婚姻集团逐步形成,新的门阀秩序得以确立,深刻影响了北魏后期政治。</p>

太和改制后,汉魏以来的士族制度在北方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北朝社会重新“门阀化”的倾向却并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复。从某种意义上讲,“分定姓族”是北朝世家大族的一次“再生”,北朝社会的“门阀化”开启了北朝世家大族“官僚化”的先声,隋唐以降,中古官僚制帝国的重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p>

―――――引自陈爽《“四姓”辨疑: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