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谁说国术高手没抗日?(2 / 2)

叶问(44岁,据说打败了日本人的挑战后,立刻跑去参加了军统培训,后又回来抗日(无细节旁证),之后又抛妻弃儿跑到香港避难);王芗斋(52岁,沦陷区教拳为生);年龄与事迹都造假的吕姓大侠史上无载;孙存周44岁,打游击被打散了回到家里躲着不出门,他的长子孙保和上了前线,炮兵,洛阳保卫战中阵亡。

窦来庚是抗日英烈中罕见的国术高手,他自幼习武,在国考中的名次就证明了他的实力,后成为武当太乙门的掌门人。抗战时,先任韩复榘的手枪队队长,韩复榘被枪毙后,他带领山东国术馆近200弟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临朐县,组织起“国民军义勇队”与日寇作战。

当时正值天灾人祸,部队供给难以为继,窦来庚就变卖自己全部家产供给部队。他的同门师弟林信斋,在济南做生意,听说此情况后,便从济南多次用火车托运粮食,帮助窦来庚渡过难关。

窦来庚的义勇队越来越壮大,后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七旅,任旅长。在前线与日军大大小小打了几十次。

他的部队装备简陋,没有军饷、军装、军粮,条件异常艰苦。缺少枪炮,国术馆的学员就带领将士们习练大刀,唱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大刀片成了十七旅的标志,让鬼子们闻刀丧胆。

1942年,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鲁苏战区发起攻击。在这次大规模扫荡进攻中,窦来庚的部队成为日军集重兵打击的目标。

窦来庚没有选择保全实力,而是奋力抵抗,与日军决一死战。却由于日伪军兵力强大,上来就动用了重型武器向17旅阵地发起全线进攻。而窦部不但人少,武器也多是自制,装备极其落后,子弹不多,手榴弹扔出去不炸,兵员、武器与敌相差悬殊,战事节节失利。

两天的战斗,2000多人的十七旅只剩不足百人,窦来庚也中弹负伤。

在弹尽粮绝的最后时刻,战士们宁死不屈,冲向日倭,大刀飞舞中,用血肉之躯拼尽了最后一滴血,最终全军覆没!

窦来庚宁死不当俘虏,用最后一颗子弹举枪自戕,年仅42岁,以血肉之躯,壮烈守节,为国捐躯!

谁说国术高手不抗日?

窦来庚对王洪也很感兴趣,他写了几百篇文章,但多集中在少林、武当和太乙门的拳论上,对军事器械的研究远不如王洪认识多,他与同门高芳先一样,都只用大刀感兴趣。

可这四兵各有所长,剌刀短小,用在狭小的地方或剌杀的时候;拼剌刀在正面战场上使用;红樱枪比大刀管用些却不好携带;大刀震慑力强,却往往以命换刀。

这让窦来庚对手枪队使用什么样的武器有些苦恼,他与王洪聊了很久。王洪对此的经验就是武人使用武器,要选择杀敌最快的,而不是一定固定在某种手段上。比如王洪自己,虽然可以用剌刀杀敌,可他作战的主要武器却是大肚匣子,多带些子弹,连近身都不用了。

窦来庚听了王洪的各种作战经历,从中得出了一个经验,上战场要有杀身成仁的决断,却更要以存身杀敌为主,也不知道这经验对他日后的战斗有没有作用。

他现在只能不去纠结哪个更好,就要求手枪队的人,枪法射击照练,四兵也要都学会学精。

------

每章一说:八卦掌的技击有个说法:足为战马,腰如车轮,手似刀枪。进了八卦门,终生要走转不停,走到整个人体如同一个旋转自如的钢球,别人不能碰,碰了劲力落空,人还要被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