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却定睛看着太孙,声音柔和地说:“你说说。”</p>
太孙侃侃而言道:“皇爷爷,孙儿这段时间翻阅宫中所藏的水文史料,却有一个发现。这凌汛吧说起来很简单,那是因为黄河上游的积冰先于下游融化,激流推动浮冰,撞坏堤坝。若是上游的冰迟于下游融化,倒也不用害怕。我推断,今年黄河下游的冰肯定会先一步融解。”</p>
皇帝猛地睁开眼睛:“咦,你倒留心了。”</p>
赵王见皇帝来了精神,不甘心太孙得了天子重视,反哼了一声:“太孙,你又不是神仙,这气候上的事情可说不准。”</p>
</p>
皇帝点点头:“也是这个道理/”</p>
太孙又道:“不知皇爷爷发现没有,这天气如果一入冬就开始冷,开春后反热得快。若是一开始就是暖冬,初春时节却冷得厉害。最近山、陕一带都报干旱,且说已经许久没下雪了,乃是难得一见的暖冬。如此一来,山、陕那边的黄河解冻肯定比下游晚。”</p>
“好,朕倒忘记这一点了。”皇帝猛地站起来,用手拍着太孙的肩膀:“所谓留意之处是学问,你很不错,真乃吾家之千里驹也!”</p>
听到皇帝的夸奖,赵王脸微变,倒是太孙还是一脸波澜不惊:“皇爷爷,孙儿本不是个聪明人,只不过平日间有意多看多问多想罢了。”</p>
“哈哈,好一个多看多问多想!”皇帝欣慰地大笑起来:“其实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天纵英才的,无非是比普通人多些细心和恒心罢了。太孙,河堤的事情算是就这么着了,朝廷也可免了一大笔开支,朕心甚慰。不过,朕且问你,那三县自从被冲之后,土地皆被黄沙掩埋,百姓没有了营生,又当如何?”</p>
永乐皇帝现在是越看朱瞻基越是顺眼,心中暗自点头:太子是不成的,可却为朕生了个好孙儿。此子做事细心周密不说,为人也沉稳,却是个人才。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太子怎么就那么不堪呢?</p>
见皇帝对太孙青眼有加,赵王心中不禁一紧。</p>
好在太子毕竟年纪小,又生在深宫,长在妇人之手,对于实务却不在行。</p>
听天子问起,太孙也没有一个好的法子,只得斟酌语气,回答道:“禀皇爷,孙儿以为,黄河黄沙已将三县土地彻底掩埋,已无半分地力可言。要想长出庄稼来,怎么着也须蓄养两到三年的肥力,只能靠国家赈济了。实在不行,先迁移一部分人口。”</p>
皇帝也觉得有些烦恼:“也只能这么办了。”</p>
赵王心中冷笑:小屁孩果然是小屁孩,你又懂得什么?</p>
这一冷笑虽然隐蔽,却逃不过皇帝的眼睛。永乐皇帝将目光落到赵王身上:“赵王好象有不同意见,你封地在彰德,你来说说。”</p>
赵王被皇帝雪亮的目光看得心中一跳,忙整色,规矩地回答:“回父皇的话,儿臣觉得太孙对地方上的农桑什么的还缺乏了解,有些事并不是翻翻书那么简单。先说赈济吧,朝廷又从哪里弄那么多钱出来,三个县,那可是十万户人家,全赈济,开玩笑。还有,迁移人口更是断不可行。如今,我朝开国百年,已是一等一的繁华,好地方可都是人丁兴旺得紧,难不成还迁这三县人口去与他们争地?移民实边吧,那可都是蛮慌之地,仔细激起民变。当年,太祖爷爷何等英明神武之人,迁移百姓充实边防时,任免不得民怨沸腾。这事可做不得。”</p>
太孙怎么说也是个年轻人,被赵王这一通数落,心中微怒。可他深吸一口气之后立即平静下来,朝赵王深深一揖:“还请教三叔。”</p>
皇帝也觉得赵王说地有理:“总不可能不管百姓死活吧?”</p>
“其实这事也简单,可在泥沙地上种麻呀!”赵王更是得意:“那东西不择地的,如今父皇不是要对鞑靼用兵吗,不管是军中帐篷还是被服都是海量之数,可尽数从灾民手中收购,如此,也能让百姓有一条活路。种上几年麻之后,土地有了肥力,自可改种粮食。”</p>
皇帝低头想了想,一拍大腿:“妙,老三这个主意好,也不枉你在封地呆的这几年。哈哈,朕还真没想到你却有这样的才干。”说话中,皇帝眼睛大亮。</p>
赵王得意地几乎要飘起来,故意装出随意的模样:“儿臣是父皇的儿子,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父皇乃是尧舜之君,儿臣再怎么笨也能继承父皇几分英才不是。”</p>
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一脸的慈爱,连连拍着赵王的肩膀:“你倒会哄人开心。”</p>
太孙神色有些黯然下去,随即又振作起了精神。</p>
赵王大概是有些得意忘形了:“说起太祖爷爷当年移民山西实边一事,儿臣倒想起秦学政来,这个贼子好象已经下到天牢里了吧。国法如山,断断容他不得。”</p>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不但太孙猛地看过来,连一边侍立的马云也是身上一颤。</p>
皇帝的脸色难看起来,冷冷道:“你觉得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