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穿再停留了一会儿,安排好家中事务,等装备火枪的黑仆也到位了,他闪过身去,看着仆妇与佃农背着火枪鱼贯而入,顺便对姑娘们打着招呼,安慰好她们后,这才走出崔园。</p>
崔园门口的那尊巨型假山石还在,崔清一直不让搬动它,就在假山石前,崔清止住脚步,柔声与时穿告辞:“郎君,珍重。”</p>
时穿拱了拱手,转身面对列队整齐的团练与黑仆,稍作停顿,他下令:“去吧,封锁村口。”</p>
五乡团练当中,有一个乡的团练已经赶来增援,去除两个排封锁村口后,时穿手里还有一个排、外加外村团练三十人、黑仆三十人,总计约百十人的兵力,领着这些人巡视村中一圈,沿途安排一些外村团练站岗放哨,时穿的队伍渐渐靠近了方家大院。</p>
团练不属于朝廷正式的军事组织,只是一个地主武装而已,所以团练的编制比较混乱。朝廷以文御武,团练使多是由贬官或者县官担当,比如苏轼在贬谪黄州时,就曾担当过黄州团练使,但这种团练使,朝廷依旧不发薪水。</p>
因为宋朝庭这种体制,所以各项团练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团练使”,许多团练使甚至人在京城,从未见过自己名下的团练——如此一来,各地团练基本上都落在教头手里,或者当地乡绅手里。</p>
因为这种关系,团练中的组织架构也是混乱的,但大多数团练都是遵循朝廷禁军厢军的编制方式,他们这么做,一是因为想象力贫乏,不可能独创出另外的军事体制,同时又嫌前朝的均是体制老化、晦气,所以直接采用了朝廷现成的编制方式。</p>
朝廷是不给团练发薪水,发武器,甚至不管训练,所以在编制上也任由团练发挥。乡人嘛,总免不了一个攀比心理,故而在朝廷看不到的情况下,喜欢悄悄的偷换概念,给自己加上各种名目的超标官衔,比如:朝廷里指挥十个都的军官称之为“指挥使”;到了团练里头,指挥两个都的士兵,也敢自称“指挥使”。当然,这种指挥使朝廷也跟不承认。不过,这并不妨碍向人炫耀。</p>
时穿的团练采用了近代军队编制,以十人为一个都,设都头;五个都为一个排,设排头,也称排长——但乡人则称排长为“指挥使”。这种称呼既然连朝廷都不在意,时穿也就闭上眼睛了。</p>
百十人一路巡逻下来,虽然安排了四五十人作为岗哨,但在经过时穿宅院时,施衙内招呼施氏家丁填补上,等到了方家大院门前,依旧有大约百人的兵力,时穿站在方家大院门前,这是,方宅大门紧闭着,门里灯火通明,门缝里不时闪动着人影,时穿听了一会儿,发觉方家似乎不打算开门询问,他转身问余家的排头。</p>
“白日进去了多少人?”</p>
余家的躬身回答:“一大早村口发生械斗后,再入村的老实了许多,村前村后,自称找方家的客人有七八拨,除去几拨确实是来讨要作坊欠账的,有三拨客人,约二十三人进入方家,而不未曾离开。”</p>
“做得好,你很仔细”,时穿随口夸了一句,而后冲黑仆大声吩咐了一句,黑仆们动作整齐划一的取下肩上的火枪,分成三排站立,枪口瞄准大门。</p>
“后门堵住了吗?”时穿再问。</p>
余家的轻轻摇头,时穿立刻吩咐:“你带三个都去堵住后面,你排里另外两个都负责巡逻侧墙,万一有人逃出去,不可死斗,缠住就行,我另外增援你们。”</p>
余家的排头领着团练告辞,接下来,门口处只剩下三十名黑仆,以及施氏家丁二十人——这些人装备着四十杆火枪。</p>
门口闹成这样,时穿连续派出人堵截后门与侧墙,方家大宅依旧没开门。时穿又等了一会,等到后门、侧墙连续传来就绪的哨音,他站在原地,扯着嗓子喊:“方员外,打开大门好商量。”</p>
门内立刻传出一个声音——不是方员外,是方家现任的族长。</p>
“什么事,深更半夜的,有事明天。”</p>
时穿冷冷一笑:“方员外,今日一早,村口有数人拒绝盘查强行闯村,伤了数个团练,他们入村前是来找你的,快把门打开,好商量。”</p>
自清晨村口冲突后,方员外一直躲在家中,再不曾露面。这时候,似乎他还不打算出头,依旧是方家族长话:“教头,天色已晚,明天,我明儿去你家话。”</p>
时穿轻轻摇头,继续扯着嗓子喊:“方员外,被俘的三个人已经招了,另外被杀的几个,海捕文书上个个有份——你出来话。”</p>
门内传来一声讥笑:“时大郎,你也是大将出身,自然知道事理——我家宗亲便是认识几个江湖人,又怎么地?犯法了不成?”</p>
宋代是个宗亲社会,在这个宗亲社会里,收容自己犯法的亲人不是罪,而是人类道德之一:“悌”。所以宋代官府跟所有普通人类社会一样,没有窝藏罪。所以,即使方举人犯法,方族长也敢收容他;所以那些匪类,只要方举人咬定他们是自家亲戚,谁都拿他没办法。</p>
可惜方员外犯下的是谋反罪。</p>
时穿还想扯几句,几个仆人抬着箩筐上来,并低低的汇报:“李大郎你需要这个。”</p>
李大郎是海公子的化名。</p>
箩筐内是炸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