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来自文学界的声音(2 / 2)

一部作品的好坏并不是由专家和教授来决定的</p>

一个评论家将他认为好的作品推向市场,然后这部作品在广大的读者中收到了好评,看上去是评论家决定了读者们的口味,可是如果不是读者真心的喜欢这部作品的话,那任这个评论家费劲了口舌,他所推荐的那部作品也不会被广大的读者喜欢。</p>

那些所谓的精英以为他们替别人、替读者作出了选择,其实并非如此,是大众帮他们从他们找出来的一堆作品里,做出了决定,选择了某部作品。</p>

所以实质上一部作品的好坏还是由大众来决定的,所谓的专家和教授只不过是遵循时代的意愿、大众的意愿而已</p>

真正能够做出选择的,永远都是读者</p>

而除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之外,文学界同样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p>

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p>

第一次被一些科普作家在《中国青年报》上的“科普议”专栏进行批判,这些批判大多围绕着中科学虚构是否成立来进行的,然后这样不公平的批判受到了科幻作家们的反驳,只是由于话题被局限在了科普的范围里,科幻作家们被迫远离文学,逐条的辩驳这些虚构的合理性。</p>

再然后这场争论发展成为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既讨论科幻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双方争吵的一塌糊涂。</p>

可是奇怪的是,关于科幻文学的这场争论竟然完全的处于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主流文学界人士的介入,仅仅是科幻作家和科学界、科普界某些个人的双边对垒。要知道科幻作家们可是把科幻文学归入了文学界啊</p>

没有人知道为何文学界面对科幻界要求吸收自己的请求为何会沉默</p>

或许是文学界看不起这归属于儿童读物的文学体裁?</p>

又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科幻虽然同样有着自身的美学价值,可是科幻作家们干巴巴的文学才华以及科幻那比较有科技内容的文学形式,都让大多数文学界的人士无法认可?</p>

不管怎么样,科幻界的投怀送抱却被文学界拒之千里是不争的事实。</p>

终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从戈文的《乡村教师》开始就让文学界的人士对科幻有了新的认识,等这篇《伤心者》出来之后,那种属于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性更是让一众文学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新奇。</p>

《伤心者》与《乡村教师》不同,如果《乡村教师》是宏大的,主题是人类的命运,那《伤心者》就是表达科学发现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关注的是个人的悲剧命运。</p>

很多文学界的作家们非常的喜欢这篇《伤心者》,因为对于现实世界中他们来,可以通过戈文虚幻的情节联想到很多东西。</p>

所以,来自文学界的评论亦是非常之多的,当初热捧《乡村教师》的作家们自然不例外,连原本一直都保持沉默的一众作家也都纷纷站了出来,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于戈文的科幻的喜爱以及他们对于科幻的反思。</p>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老先生在几日后的《中国青年报》上的评论文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p>

……</p>

戈文的《伤心者》是一部讲述现代物质价值与传统超越性价值这两种价值之间矛盾的。</p>

《伤心者》中的主人公“何夕”研究数学这一基本学科,在物yù横流的大学校园之中,他面临着生活和尊严的双重压迫。唯一支持他的只有母亲“夏群芳”。“何夕”最终完成了一本叫做“微连续原本”的理论巨著,却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坚持地帮助儿子将他的书偷偷放入图书馆。一百五十年后,当人们研究“宇宙大统一理论”遭遇瓶颈的时候,却无意发现一百五十年前的这位“超越了时代”的“天才”已经给出了“大统一理论”的数学表达式。</p>

《伤心者》这部科幻在细节上相当写实,表达了对默默奉献的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致敬,“主人公”对科学的终极探索以实现生命价值,与现代社会追求享乐的实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此文还着力表达了母子间感人的情感,这些无疑是传统价值体系才关注的主题。</p>

包括戈文的《乡村教师》以及《2012》,这三篇科幻都是一些讲述在向终极真理的求索过程中,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英雄主义科幻,都展现了现代性的短暂的原则与生命恒久的原则的冲突,都以生命厚重意义的原则的胜利为结束。这都体现了戈文同志对现实、过去、未来的思索及反思,同时也是对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本身进行反思性思索,客观表达了这些充满忧虑的前瞻者的想法。</p>

戈文的这三篇科幻站在超越世俗价值规范的高度,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试图通过科幻的方式来重建一种传统的具有精神深度的心性结构。他所做的努力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之上的,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科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寻根”。</p>

与其他作者不同,虽然戈文创作的是科幻,但是他的科幻中具有理想主义和古典英雄主义的品质,与现在文坛上涌现出来的向西方文学、思想学习的热cháo不同,他对西方涌入的文化作出了拒绝的姿态,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试图以一种绚丽的民族想象重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价值体系。</p>

尽管这种价值体系目前只表现在他的科幻作品中,他的科幻作品中独特的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生命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比文坛上的一些纯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文学素养。</p>

科幻以科技的幻想为基本题材,结合现代性理想与现实,无疑是在一个更直观,也更具预言性、前瞻性的文学层面上描述现代性,为我们展示的,是即将到来的现代性的后果。</p>

这样的文体与其是科学、科普作品,我更认为它应该归属于文学的范畴,不是儿童文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