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二进宫(2 / 2)

或许有借鉴或许有抄袭,这些对于戈文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p>

而与此同时,科幻界与评论界、科学界、科普界的争论也越来越升温了,双方以报纸为根据地,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各自为自己的观发文撰写评论,一篇山崩地裂的húnluàn景象。</p>

而让戈文唯一感到安慰的是,钱学森在看到自己在15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评论文章以及《2012》后,并没有再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的声音。</p>

想来也是,对于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来,他怎么会把精力太多的投向这些与科研无关的领域呢。</p>

</p>

这也正是戈文所希望看到的,不然这尊大佛压下来,恐怕中国的科幻界的挣扎就更颓废更无力了。</p>

只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相当的残酷。</p>

1984年1月19日,钱学森再次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反对科幻。</p>

而因为钱学森的出现,原本争论的不相上下棋逢对手的双方再次实力倾斜了下来,中国的科幻界坠坠可危</p>

在钱学森的这篇名为《科学文学的现状及未来》的一文中,钱学森正面的回应了15日戈文发的那篇“与钱学森老前辈探讨科幻文学与科普作品的认知及号召科幻作者们突围”的文章。</p>

钱学森依然坚持他“科幻其实是个坏东西”的看法,他评价了戈文的《乡村教师》和《2012》“不是合格的科普作品”,并认为“科学属于科普作品,而科普作品和文学没有关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p>

最后钱学森明确的解释了他所提出的“科学文学艺术”其实就是科学。</p>

钱学森在文章中这样写道——</p>

科学并不是科幻,科幻可以任由作家想象,而科学要有科学依据,科学是科普的一个好形式,因为它把一个科学问题通过人物和故事,变得使人们容易懂,喜欢看。</p>

所以科学注重对现实科学的文学反映,它是根据主题需要,把有关的科学知识、包括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那些科学未来也恰如其份地反映出来,既深化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p>

……</p>

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对戈文的《2012》进行了批评。</p>

他批评到,《2012》的科幻味道太浓了,让这一篇科学带上了幻想的成分,一都不严谨,很多关于科学的描述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而是单凭想象,不算是一篇合格的科普。</p>

但与此同时,钱学森也没有否认《2012》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最尖的科学家,钱学森自然能够看得到这篇文章的价值,他与美国的罗伯特等人的感受相同,同样为戈文的想象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描绘而感到惊讶。</p>

所以他对《2012》中的可取之处也同样毫不吝惜的进行了赞扬评价。</p>

钱学森认为《2012》一文中对于未来转基因技术尤其是亩产万斤等具体的科技发展是在现实科技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更深化,合理而有张力,值得读者以及科学界的关注。</p>

只是这样的赞扬放在一篇本意就是批评的文章中,真的可以忽略不计。</p>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钱学森对报纸上为科幻鸣冤的科幻作家们提出了批评,他:“一个有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应当把科普视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幻想而去写什么科幻,你们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坚持下去,不仅是对科学、对科普的不尊重,更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p>

钱学森这篇回答戈文的文章一出来,就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p>

钱学森在《解放日报》上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幻的看法,然后并不认同钱学森观的戈文在两日后同样在《解放日报》进行了反击,为科幻进行辩护——这件事情只要是关注的人都是知道的,可是没有人会认为钱学森还会专门huā时间和精力来继续讨论这件事情。</p>

要知道钱学森是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席,他应该是中国最忙碌的科学家了,再加上他的年纪那么大,他怎么可能翻来覆去的对一件对他来或许并不重要的事情上làng费太多的精力呢?</p>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的出人意料。</p>

钱学森老先生就是做出了这么一件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事情。</p>

他就是在看过戈文的那篇文章后,再次在工作的间隙拿起笔来回答戈文,再次用文章表达了他对于科幻的批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