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点子(1 / 2)

 “杨锐有几成把握?”乔公看着计划书,声音没什么变化。

“杨锐……杨教授说,七八成是有的。”胡秘书说着顿了一下,又道:“依他说,最后能不能成,主要看企业管理搞的怎么样,能不能真的按照计划执行下去,所以,他认为,必须要重起炉灶,重新来过。”

乔公不置可否的问:“你觉得呢?”

胡秘书之前也是费心思量过的,此时一咬牙,道:“再好的计划,不能执行也是白搭,我觉得杨教授的计划可行。”

“哦。”乔公微微颔首,像是知道了,却没有再说话。

胡秘书也就安静等待,往小里说,这个计划是牵扯到了多家工厂,上万名职工的生计的,往大里说,这是给国企改革开辟的新方向。虽然说,多个方向尝试是必要的,但是,自上而下开辟的新方向,还是需要珍之慎之的。

“由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提供技术,再经过工厂化,投放市场,这个思路听起来是不错,北大方面是怎么考虑的?”乔公点起了一根烟,吞云吐雾起来。

这就是系统性的考虑问题了,胡秘书按捺住情绪,稳稳的道:“北大是希望在新工厂中得到一定的股份,另外,每次的技术还要估价,如果双方同意,就投产,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就再行讨论。”

“这样的话,工厂的生产延续性如何解决?”

“按杨教授的说法,第一个项目就要选的好,之后,每一个项目都要以多年计划的方式去设计。”

“唔……难度不小。”

“是,推广全国有困难,但是可以做为一个有力的补充。”

乔公点点头,道:“那就试试吧。由你来执行。”

“是。”胡秘书立即振奋起来,他这么积极,也是看中了杨锐的计划,做秘书终究是不能做一辈子的。胡秘书小心翼翼的问:“用一个什么名义?”

“就叫化药振兴办公室吧,你做办公室主任,主抓此事,杨锐做顾问。”乔公也是为胡池考虑,给他小升了半级。

胡秘书倍感惊喜,立即站起来,竟有些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道:“我一定办好化药振兴办公室!”

“多与杨锐商量讨论一番,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得着落在北大和杨锐头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践行这句话的一个好机会。”乔公一句话,就将化药振兴办公室的格调给拔高了。

胡秘书更高兴了,出去了,第一时间就奔北大而来。

这项计划,始于对诺贝尔奖的认可,终究与杨锐脱不开关系。

所谓的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提供技术,再经过工厂化,投放市场,其实就是后世烂大街的产学研一体化,也是杨锐对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发展构想中的重要一环。

国内的科研环境和社会氛围,决定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不可能获得天量的公共经费,或者大量的慈善捐助,这是现实所决定的,即使有七千万个文人去呼吁,也是没什么鸟用。

对科学家来说,违背现实是最没有意思的事,理论永远是依附于现实的,既然不能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路子,杨锐就要给离子通道实验室找一个新路子——产学研一体化就很好用了。

其实,80年代的中国,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很强的,知识的价值也是很高的,中关村最初崛起的几家公司,包括联想在内,说穿了,用的都是中科院的资源。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联想工作,产生的价值就是联想的市值了,换一个思路,方正就是个不错的反例。

北大方正的结构,也是杨锐有所了解的。

不过,处于目前的环境下,杨锐反而对个人财富看的比较淡了,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拉起来,让它真正的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才是最符合杨锐意愿的选择。

而以国内的大环境来说,经商是最容易赚钱的。

这是个体户随便走南闯北,就能赚到百万身价的时代,大部分人之所以没有富起来,只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是胆子小,第二是没本钱,第三是运气差。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不是说着玩的。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有资本,有政策,只要胆子大一点,没有不赚钱的。

杨锐唯一顾虑的,也就是莫要因为生意影响了实验室的环境。

产学研一体的构造,就等于是设置的防火墙,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室的研究,只是规模要有所扩大,但是,相较于源源不断的经费,多养几名研究员,实在算不得什么。

相比之下,胡秘书考虑更多的就是产业方面了。

他自己也是做了些工作,做好了与杨锐再做探讨的准备,来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却是被门房秦大爷告知:“杨主任去上课了,给大二的学生们授课呢。”

胡秘书这才像是反应过来似的,杨锐原来不止是研究员,现在还是北大的教授了。

“哪间教室?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