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有态度(1 / 2)

 国内。

杨锐划出来的底线传了出去,引来一阵喧嚣。

除了少部分人的嘲笑之外,招待所内诸人表达更多的是气愤。

表达嘲笑的,大部分是参加生物工程促进会的原班人马。

表达气愤的,大部分是借故来参加活动的学者。

后来的学者说起来都是恶客,总不能将原来的客人给扔出去。于是,促进会的原班人马也就开了一回眼,虽然没能参加相关的会议,但就饭堂等犄角旮旯里听来的东西,也够他们讨论一阵子了。

这些科研人平日里接触的经费,都是几百几千元的,基本没有人能拿到上万元经费的。听年纪轻轻的杨锐提出两千万,自然免不了嘲笑。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一所地方大学一年的经费还没有2000万元,杨锐张嘴就要两千万,简直称得上滑稽,经费全给了你,其他人做什么去。

然而,现状就是如此,从上到下,谁在乎其他人做什么去。

别看全国号称有200万的科研工作者,但全国每年能用于科研的经费却连百亿都勉强,金字塔上层的学者还要争取比肩国外的经费额度,下面的研究员得到的就更少了。就是几百几千元的经费,也不是每年都有的,许多研究员申请个年,最后拿个百元的安慰奖的太多了。

这么点钱,你说它是研究经费也实在勉强,只能说是对学者这些年自己买的钢笔纸墨的报销。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借故来参加活动的学者们的想法,则与这些底层研究人员的想法截然不同。

他们首先知道一点,就是单人确实有可能拿走三分之二的经费!

国内的经费总额太少了,真的要做什么项目的时候,经常都不够,所以要抽调人手,筹集经费,有时候,一个抽调就是一个科研院所,甚至上百个科研院所,而抽调走的,也不光是科研院所的人员,其实也抽调走了他们的经费。

尽管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但是,借故参加活动的学者们也知道,杨锐目前的机遇也是空前的。

对于杨锐的要求,大家是无奈中透着不甘。

无可奈何的不满、不甘与恐惧,就是愤怒。

气愤填膺者到了中午,已聚集了四五十人。四五十名瘦瘦弱弱的学者,一起涌到了饭厅,用近视鹰的眼神,扫描着每一个角落。

“杨锐呢?”

“杨锐哪去了?”

找不到人的学者干脆四下问了起来。

早就坐在大圆桌上的刘院长,对蔡教授眨眨眼,笑道:“还是杨锐有先见之明。”

“有先见之明,就不会说出2000万这么不成熟的话了。”蔡教授对杨锐的表态不甚满意,诺奖通常10月5号就公布了,一号二号的时候,还有谈出结果的时间,三号了再说,除了刺激到其他人,又有什么用呢。

刘院长却是习惯性的维护杨锐,道:“也称不上不成熟吧,哎,不过,杨锐总是个年轻人嘛。”

“竞争诺贝尔奖的年轻人?”蔡教授啧啧两声。

“泡利也是25岁就成名了。算了,他也不是个好榜样。”刘院长说的正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这位同志总是被人提及,刘院长之所以说他不是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有太多可被提及的地方了,比如说,泡利最喜欢做的事是怼天怼地怼同仁,19岁的时候,他就敢怼大犇的引力理论,之后的几十年,泡利基本怼遍了全世界——做物理学的高端学者也就是几百上千人,泡利用了30年的时间,基本上怼遍了,可谓是物理学家中的泰迪,要不是死的早,泡利估计能怼到生物学界。

当然,能怼三十年,也是因为泡利年少成名,前途远大,差不多2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了,在这一点上,泡利成名的速度,比杨锐还要快点。

除非杨锐能比他更早的得诺贝尔奖。

“杨锐跑了?”一群干瘦的学者实在找不到人了,就冲到了蔡教授和刘院长的桌来。

蔡教授早知道他们要来,表情淡然的挑起眉毛,问:“什么叫跑?”

“他敢要2000万,怎么就不敢站出来?”

“你是谁?”蔡教授皱眉看了一眼。